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 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2013-12-01 11:02:30)
标签:

杂志

必将

家乡

从中

艾自由

分类: 自由评论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朱镛及其“三平”创作印象

 

艾自由

 

朱镛是昭通作家群中比较有发展潜力的70后作家,近年来潜心读书写作,已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大家》、《边疆文学》、《滇池》等文学杂志发表多篇小说、散文,有的入选《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等选本和被《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曾获“漂母杯”全球华文散文奖、云南省作协创作奖、昭通市政府文学奖。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昭阳区文联,任《乌蒙山》文学双月刊编辑部主任。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生活压力比较大的社会里,无论读书还是创作都是杜绝心浮气躁的。生活中的朱镛内向腼腆、颇有儒雅风度。因为把文学当成自己的一种信仰,就一直在文学之路上痛并快乐着。读完他2009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小巷里的茶馆》和2007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奔跑的速度》两本近40万字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的深刻印象朱镛心平气和地读书,以一颗平静心平心静气地创作,写出一篇篇平平实实的文章,给人一种平平淡淡的美感。

朱镛一直在昭阳区“鱼米之乡”以“洒渔烟柳”闻名于世的洒渔河畔长大成年,故其小说创作大多以自己熟悉的农民、村庄和土地为背景,擅长通过“小题材”、“小人物”、“小事件”去把握和反映时代脉搏。比如短篇小说《仲熊》写到:“仲熊觉得如果城市仅仅是不用耕种土地,现在农村也就是城市了。本来农村的土地是一直不够耕种的,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想去种它,出去打工,有的土地竟然还放着荒芜了,一片一片地长满了蒿草”。“村子里的人过生活就是这样,他们会互相攀比,一个人出去挣到了钱,转到村子里来炫耀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相互一约,村里里的年轻人就一茬一茬的跟了出去。现在村子里只要死了老人,都难以找到年轻的人送死者上山”。从这些质朴平实的文字中,反映了农民工进城打工后留下的劳动力短缺、土地荒废等现实问题。而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应“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也有所涉及,“仲熊的父亲在地里干活很喜欢带着他们去,他不需要他们能为他分担好多农活,他很高兴听他们讲一天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仲熊的父亲觉得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就是房子再漂亮,如果村子里的人没知识,日子一样的过得荒蛮,困苦,了无生气”。在中篇小说《围捕》中则得到强化:“穷人莫丢猪,富人莫丢书。这在村里里是古训了。富人不喂猪可以,但不读书就会变穷。穷人读不起书,但不喂猪就不行,穷人不喂猪就愈来愈穷,要想财富,就多喂两头猪,从猪身上取。要是富人离开了书本,不读书,也断定富不了三代。村庄的富人穷人对这些古训,也是滚瓜烂熟”。而我最喜欢中篇小说《小巷里的茶馆》通过小巷里专营清热下火的苦丁茶茶馆第四代主人刘光头究竟该不该将经营多年的茶馆放手给非亲非故的 “小巷混混”金龙料理的“老恶霸拯救小恶霸”的一波三折的传奇叙述,构思奇特,深刻的寓意也在平淡的语言不经意中自然流露:“金龙在不断地站起来提水的过程中,总是感觉提水与提刀相比,完全是两码子事。在小茶馆提水冲到别人的茶碗时,心里像有阳光一样的透明。而提着刀的时候,全身的血液像是在往上涌,脑海里只有厮杀,心却带着恐惧和不安”。“这个巷子里应该有着这个茶馆,刘光头虽然没有想到,茶馆会增加这个巷子古老的文化底蕴,但他想到这个茶馆的作用,可以像一个管理治安的人,至少在白天可以维护着巷子的安宁。”

朱镛的散文创作大多也离不开农民、村庄和土地,但融进了更多的亲情、人情和乡愁,往往能通过平常之人、平常之事、平常之地的形象描绘,悟出不凡的道理甚至独特的哲理,直指心灵的本质,体现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智慧。在写亲情的散文中,对母亲形象的倾情抒写让人感动,比如在《轮回》中:“时光飞转,岁月荏苒。一晃,时间已过去三十余年了。在这个时候,母亲却连自己的长发也留不住了。逐渐地变稀。变薄。变白。母亲当年希望我长命百岁的心愿,变成了我现在的心愿。我希望母亲,祝愿母亲,长命百岁。只是母亲,用一生的爱和苦把我养大成人,我却不能在人世的轮回中,用爱和苦,把母亲也养大成人。我只能把母亲养老。把牙齿养落。身子养弯,个子愈养愈小。”在《哥,别痛》中:“长大了,我们都才知道,妈是看着我们哥俩太听话,懂事,心疼了才哭的。做了父亲,我深深的感受,孩子在幼小调皮的年龄太听话,太懂事,就会让你有种心疼的感觉,想流泪的感觉。妈那时流的泪,是激动的泪!”在《母亲肩上的路》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瘦长下去。母亲年复一年的拉着车,也拉大了自己的子女,然而,母亲却把自己拉老了”。通过在多篇文章的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一个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以及血浓于水的母子情深,就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写《姐姐心中的月亮》则平淡得诗情画意、美感十足:“在人们的话语中,都说月亮是太阳的影子。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是不是因为月亮在晚上,太阳在白天,就构成了日子。月亮和太阳,真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它们各自照着白天和黑夜,不但明亮,而且幸福”。而他写乡愁的散文也很精彩,比如在《穿透乡村的季节》中:“村子里出生的人,有的离开了村庄,有的依然留在土地上。但村庄里的人,怎么走,走得再远,在心灵的最深处,村庄永远是他们一生割不断的根。我从村庄里出来,在城市里漂,从早到晚。随时像乡村一样贴近我的那些泥土的气息,那些浓浓的乡野情感,淳朴,厚实的风情。我怎么努力也找不到,走在城里,像乍入城市的村童,充满着喜悦,但更多的却是充满着迷茫与畏惧”。在《风是旋转的》中:“人像风中的一粒尘埃,只要风把你吹到什么地方落脚,你就得在什么地方安身,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一个乡下来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尘埃和泥土的气息,我知道我不能掩藏,我也无法掩藏,更无须掩藏。就是掩藏了,尘土也要把我暴露出来的,那时会使城市的更城市,土的更土。因而任何时候,我依然保持着自己谦卑而淳朴的心”。在《路漫漫  水长长》中:“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就像不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只因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日子太长了,反而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变得麻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镛心中永远的村庄,永远的乡愁。但是,因为村庄,他理解了自然的真实;因为乡愁,他不安的灵魂得到了熏陶。

总的来说,朱镛坚持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的人和事,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的历史变迁,是在散文写到一定层次上再主攻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故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三平”创作特色在朱镛的散文中体现得更好一些,正如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昭通市文联主席夏天敏先生所言:“对苦难生活的苦涩而温磬的记忆,对并不起眼的琐碎生活内在美的挖掘,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缺陷的宽容,在庸常而无奈的日子里对未来的憧憬,是朱镛作品的特点。题材虽小,一枝一叶总关情;生活虽难,一点一滴暖人心扉,土地贫瘠,总忘不养育之恩。文虽朴实,得散文之旨趣;字虽稚拙,守住散文之本质”。而其小说创作因有平和的心、沉静的眼、丰厚的生活,有写散文的丰厚功底,有难以忘怀的对农村眷恋和深厚的土地情结,因而我们在感受作者对“三农”生活铁一般冰冷和火一般热烈的现实存在苦难书写的同时,同样感受到底层生活的五彩斑斓和村庄的田园牧歌,若今后进一步加强主题的深度挖掘、人物的丰满刻画和细节的精心打磨,必将实现其散文、小说“三平”特色创作的比翼双飞!

 

                               (原载《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杂志2010年第10期)

 

艾自由: <wbr>平静心.平实文.平淡美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

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或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艾自由简介] 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杂文月刊》《文学评论》《艺术百家》《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多篇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等文论选本,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供职于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