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盘点昭通文学社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典藏 |
昭通学院野草文学社:昭通学院野草文学社成立于1982年,是在昭通师专中文系陈孝宁、周天忠、吕崇龄、宋家宏等老师的倡导下,中文82级学生张广生等经过多方努力在昭通师专成立首届文学社团。1983年,中文83级学生雷平阳等人,组建了第二届社团领导班子,开始创办社团刊物,刊物名即为《野草》。1995年,以中文93级学生陈永华为代表的社团骨干改办社团刊物为报纸《守望者》。至2006年前几年,本社再次式微,《守望者》停办。2006年10月,以语文教育专业06级学生周浚安为代表的新一届野草文学社领导集体成立。《守望者》复刊,陈孝宁老师为刊头题字,并与夏天敏、刘平勇老师一道为本社做顾问。《守望者》在现任社长罗方雄及其他领导成员的带领下进一步发展,2013年4月《守望者》报获中国内刊协会举办的2012年度“好报纸”评选二等奖。自野草文学社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夏天敏(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孙世祥、樊忠慰等全国知名的作家和诗人。
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前身是昭通师专星火文学社(简称“星火文学社”)。星火文学社于1999年6月19日在昭通师专成立。第一任社长由刘绍清担任,随后分别由涂世训、秦昌发、贺燕、韩梅担任过社长。郎学洪、彭兴刚、王顶等人分别担任过主编。2011年7月22日,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正式成立。由刘绍清担任会长,舒显富担任主编,涂世训、彭兴刚担任副会长,张永刚、常国州担任副主编,秘书长由张永刚兼任。学会所有负责人坚持实行“任职自荐、辞职自由”的原则。是由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主管、挂靠昭通市文联的民间市属社会学会。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的学会刊物是《星火》季刊和文学报,已经出版《星火》季刊6期、文学报15期,共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学会还兼办网站、博客、QQ群等现代交流平台。
《南星》文学社:昭通南星文学社成立于1996年休刊于2000年,期间艾焱担任主编,发展会员70余名,主要由昭通卷烟厂员工、各行业不同身份包括务农文学爱好者自发组成,活动经费由编委成员自筹并自费出刊《南星文学》报14期发行8000余份。《南星文学》在昭通率先提出了“坚持文学立场、拒接平庸写作、聒噪民间声音、提倡前卫意识”的文学宗旨,并集中刊登除全国各地的纯文学作品,影响广泛。
《起点》文学社:昭阳区二中《起点》文学社成立于1995年,现任社长赵连杰。《起点》文学报的前身是一份班刊,历经18年的岁月变迁,作为昭阳二中一块重要的文化阵地,依然活跃在校园里。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至今已出版《起点》文学报近百期。
《青青草》文学社:《青青草》文学报是由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中“青青草”文学社主办的一份校园文学报刊,现任负责人王正洪。每月出刊一期。读者主要面向中小学生。2001年焦树青创办“青青草”文学社,目前已出刊60期,出版学生作品二辑。2006年被国家关工委和《创新作文》杂志社评为国家级文学社。自创办以来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好评。
星星之火文学社:星星之火文学社是一个以培养青年学生为主,促时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的民间社会公益性团体,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全国性的文学社。为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心团体会员。是由镇雄县一中样样红文学社和镇雄师范学校(现改建为实验中学)火鸟文学社合并而来。文学社指导老师李国友是镇雄一中高初中化学教师,爱好文学;已在全国多家刊物上发表化学文章和文学作品;自任总社长兼总编辑。社刊有《火鸟》、《样样红》、《校园风》、《西南校园》、《星星之火》等。《星星之火》报已正式出刊20期,发表的文章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社员投稿。星星之火文学社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青春风彩的平台。立足昭通,面向全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北京大学到全国各地,从昭通市城区各学校到镇雄县城及乡下各中学。目前已有40多个分社。
《沃野》文学社:校园刊物《沃野》于2009年创刊,主编毛官高。《沃野》以“传播校园文化,扶持文学新秀”为宗旨,开设“童心放歌”、“小说阅读”、“散文天地”、“诗性时空”、“教育之窗”等栏目,其中,“童心放歌”是本刊的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小学生作文,每篇作文均附教师简评,每年对所刊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评奖,并颁发证书和奖金。本刊为半年刊,现已发行8期,每期印刷1000册,免费发放到全县各中小学。原为吉利镇中心校主办,从2013年起由吉利镇中心校和中学合办,增设“青春抒怀”栏目,刊登初中学生作文。创刊至今,实效突出,反响良好,在激发师生的写作兴趣、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成了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圃园》文学社:《圃园》文学社成立于2008年11月30日,执行主编潘巇。该文学社成立以来,始终立足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一批批小作者为办刊宗旨;以实现以文化人,为昭通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办刊的最高境界。圃园报是一份图文并茂并且以发表学生的文学作品为主校园文学报。创办至今已出版发行了十九期,共发表学生文学作品400篇左右。圃园报覆盖全校近2000师生,其余的发到全区的各中学、中心校、教育局和昭阳区委、区政府的所有部门等。圃园文学社定期结集出版:1—12期报纸已于2011年结集成《圃园》一书,出版发行了1000册。今后还将陆续结集出版。
南学研究会:大关南学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主编梁栋永。是省南社的分支,现有会员28名,其中总共党员16名、女会员3名。学会是经过县民政所批准的社会团体。南学研究会坚持每季度活动一次,每次出季刊《大关南学季刊》一册,现已出版52期。学会还定期出版专辑,专辑有《关河浪》、《关河情》、《关河史话》、《关河奏鸣曲》、《关河颂》、《关河风》等。
丛兴文学社:彝良县实验中学丛兴文学社成立于2009年11月,由该校语文高级教师杨应国担任社长。全校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是文学社成员,社团刊物《丛兴文苑》已出版30余期。丛兴文学社是以“让文学之笔自由舞蹈,让青春之梦尽情翱翔”为办刊宗旨,以“务实、创新、团结、奉献”为社团文化,以“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学创作”为社团宗旨。《丛兴文苑》每期除刊发大量学生习作之外,还刊发一两篇由昭通本土作家专门为该报撰写的作品,陈衍强、曾颢、吴长江等著名诗人和作家都曾向该报赐稿。近年来,文学社不断适应学生社团改革发展需要,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动。文学社还经常开展文学讲座、文学研讨、新闻写作等能够对社员专业素质提升的活动,同时大力开展业余写作、采访实习活动,使每一位社员都能在文学社有所获有所得。
《七色光》文学社:创刊于2009年,目前出毕第九期。以刊登威信一中学生文学作品为主,有“校园随笔”、“寄语青春”、“人生感悟”、“社会百态”、“诗词花园”、“广闻博见”、“开心一刻”、“史海寻踪”等栏目。特色是文学性兼具思想性,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受学生喜爱。
《沙溪文学》:属永善一中校级原刊物,始创于1989年,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由学生优秀代表积极组建。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沙溪文学》已成为我校师生员工展示自我风采的亮丽平台与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沙溪文学》中的很多优秀作品受到了省、市、县等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好评,曾多次被媒体、报刊转载。2003年,永善一中重建《沙溪文学》,为广大师生创立起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文化平台。至今《沙溪文学》出版30余期,为永善一中80周年校庆献礼《沙溪文学》合订本,更加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亮相读者
校园新时空文学社:校园新时空创刊于1997年的《雏菊》文学社。2011年,为了顺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雏菊》几经波折,终于改名校园新时空。改版后的校园新时空分为校园新闻、文学芳草地、校园新空、校友来搞四个版面,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采用彩色喷墨双面打印,图文并茂,更是受到同学们的青睐。改版以来,校园新时空秉承“品端师尊、学笃体健”的校训,以展示学校建设成果和发现校园文学新秀为宗旨,已经发行了六期,刊登学生作品30多篇、校友作品数篇、宣传校园文化20多篇。今天的校园新时空已经成为发现文学才华和宣传学校的前沿阵地。
《星星河》文学社:《星星河》是扎西小学主办,创办人彭文冲,现任负责人王正刚。面对全县广大老师、家长及学生的一份德育刊物。自2001年创刊以来,《星星河》始终坚持以小学作文教学和思想教育为服务宗旨。坚持“各取所长,体验乐趣”的办刊理念,遵循“三个结合”、“三个贴近”、“三个提高”
的办刊方针。“三个结合”即刊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相结合、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三个贴近”即刊物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教学需要;“三个提高”即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刊物内容紧扣小学语文新课标精神,既有与课堂作文教学同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栏目,也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栏目。
银杏社:大关一中银杏社成立于1999年,最初是由蒋进阳等教师组织领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社团,其名来源于我校生长茂盛的两棵百年银杏树,后转由学校组织领导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文学社。文学社内部分为编辑部,记者站,宣传活动组织部,文学社自成立以来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写作能力为己任,长期坚持组织各种文学活动,出版银杏报,2002年何正星老师加入银杏社,2003年刘泽老师、粟明勤老师加入银杏社的管理工作,由刘泽老师负责银杏社的工作,从这之后,银杏社先后主办出版了几期《银杏文学》和几期《一中教育》刊物,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2007年银杏社由粟明勤老师负责,2010年至今由何正星老师负责银杏社的工作,银杏报从2002年复刊至今已出版了104期,为培养我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