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理想主义者的文学风景

标签:
副刊期刊温情青年诗人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理想主义者的文学风景
——傅泽刚及其诗歌小说创作述评
傅泽刚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先后当过知青、临时工、税务干部、银行职员、大学教师、文学编辑等。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作为昭通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傅泽刚的文学之路已长途跋涉了近30年。
作为昭通作家群最早的代表诗人之一,傅泽刚(大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高原诗”创作,1986年和夏天敏、宋家宏等创办云南“荒原”青年文学社,并任主编。1989年和潘灵、李骞、胡性能、雷平阳、陈衍强、杨昭等创办昭通诗人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其中1990年在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刊物《青春》发表头条组诗,1990年被诗歌名刊《星星》重点栏目“青年诗人二十家”推出,1991年《边疆文学》以《傅泽刚的诗》为题在重点栏目推出,出版有诗集《魂断高原》。中国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在昭通作家群研讨会的讲话和接受媒体采访中,第一句话就提到傅泽刚:“提到昭通作家群,我就想到了诗人傅泽刚,还想到了昭通籍国学大师姜亮夫及前辈作家艾芜,艾芜南行经过昭通。我是读傅泽刚的诗认识云南昭通的”。就在好评如潮的欢呼声中,出于对诗神的敬畏和其他原因,傅泽刚却淡出诗坛,并且是16年。2007年9月傅泽刚复出文坛后,又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著名权威期刊上发表高原诗歌,继续将其独树一帜的高原诗推向全国。2008年2月,傅泽刚发表在《诗刊》头条并被《新华文摘》转载的组诗《大高原》“以云南红高原为原生背景,展示了云南红高原苍凉雄浑的意韵,成为云南元素的地域符码和精神地理坐标,并为文字输血,壮阳了诗歌,表现出大气大美的诗歌精神”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华魂全国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
也许是骨子里的地域精神、情感向度和文化基因所至,傅泽刚总是迷念云南大地,着力云南秘境和生态的书写,即使是“昆明系列”中篇小说也不例外。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和昆明真实地名,调动自己作为画家得天独厚的艺术积累,尽力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小说真实起来。这不是小说技巧,而是真实生活的文本再现,或者说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启示。傅泽刚在沉寂16年后复出文坛短短3年多来,其小说诗歌创作双管其下,因厚积薄发而呈“井喷”之势。我欣喜地发现,时下在国内文学评论界最具影响力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曹文轩教授发起、著名青年评论家邵燕君博士主持的“北大评刊”对傅泽刚的小说多有论及,而北京大学顾虹则认为傅泽刚发表在2009年第8期《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七楼的风景》特别难得地写了老年人的寂寞与孤单,平淡中饱含温情。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