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网监管产品质量是臆想(转载)
(2008-09-07 22:31:45)| 标签: 质检总局电子监管反垄断杂谈 | 
如下文字是一位署名“红色自由”的网友发到本人邮箱的,现根据该网友的愿望,转贴于此。本帖标题是本人所加,其他内容完全与作者发给本人的邮件内容一致。本文著作权也属于“红色自由”。——
 
周律师:你好!
我以前给朋友开发过一个防伪软件,多少了解一下防伪原理,看看您的博客上很多人对质检总局的监管方案并不了解,所以写了点东西您看看能不能用,如果可以用请您修改一下,然后放在您的博客上,让那些对防伪一知半解的人也能了解一下具体的防伪原理,谢谢!
// 全文如下===============================================================
监管网利用防伪技术做市场监管,原理上行不通
----真正的假货生产者是"追溯"不出来的
企业做产品防伪和质检总局做市场监管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现在质量监管网是在完全利用产品防伪技术做市场监管,实际上这两者要实现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质检总局是做产品安全,为社会负责,关注的是产品质量,目的是企业的质量监督;企业做的是产品防伪,为保护自己企业品牌使别人不能利用,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质检总局利用产品防伪技术想做到产品的市场监管是不可能的。
 
质检总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绝大多数消费者也有这个误解,就是认为贴有防伪标签的产品质量一定可靠,这个根本就不正确,防伪标签只能认定产品品牌,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贴了防伪标签或监管码标签的产品也很有可能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质检总局宣传的产品追踪的功能更是不能,这个"追溯"功能是食品企业反对的根本原因,因为通常情况下假货的质量问题才会是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的元凶,但是,质检总局监管码标签并不能禁止假货生产,因为这个技术的本身特点造成的。
 
防伪码虽然是防伪行业最领先的防伪技术,然而,任何一项技术都是有使用范围的,防伪技术用作市场监管就造成了很多漏洞:漏洞一:实际上大多数忠诚的品牌消费者对消费产品都有了很高的认知度,就是人常说的:"我一看就是知道是真的",这类消费者占大多数,这个是产品查询率低的主要原因,实际上防伪标签对这类人来说已经不具备什么意义,就是贴了他们也不查,更别说让他们花3-4毛钱查询了。实际上如果卖出一万件产品,实际查询的不到1%,防伪行业通常用的产品查询率比较高的数据是0.3%,也就是说如果造假者回收没有查询过的监管码根本不用考虑没有"回收资源"的问题,只回收1%就够用了,因为到处都有"可回收的"用来造假的监管码标签。回收这个东西也很简单,一条手机短信能发送好几条,如果质检总局不承认这个漏洞问题,也就是认定了只要贴了监管码标
签的产品都是该厂家生产的,这样受害的就是食品企业,全国所有的假货造成的社会危害的后果都要食品企业承担,就是因为这个"产品追溯"功能,使那些本来不是出自食品企业的伪劣产品也会被"追溯"到食品企业中来。真正的假货生产者是"追溯"不出来的,依靠这种模式说是"打假"只能"打真",打不了"假"。
 
漏洞二:是安全隐患,包括数据服务器安全隐患和该公司内部安全,如果全国企业的产品真假都需要在同一家公司"认定",后果是相当可怕的,比如:该公司内部的稳定性,现在看来中信国监的信誉,很难保证该公司内部的稳定性,如果一旦他们公司内部出现问题全国的产品将都是"假货",消费市场一片混乱。还有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比如:有人针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数据按照20位的长度,从连续的20个1开始,按照连续加一的方法进行"查询",总会遇见一些"倒霉"的产品被"恶意查询"成了"假货"。虽然该网站也有一个"网"字,但这个模式可不是网状应用结构,任何行业只有多家公司共存的市场格局,存在多个独立核心的行业才是稳定的网状行业结构。俗话就是说别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
 
针对防伪码技术和产品质量监管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如果只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做自己的产品防伪,技术已经足够了,但是只能用来保护产品自身的品牌,产品质量还需要企业本身依靠的生产过程的控制来保证,这个才是质检总局工作的重点,用产品的防伪的技术用来做产品质量监管,根本起不到作用,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对于食品的安全一点作用没有,因为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原材料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就是类似"苏丹红"之类的食品事故也是一点不起作用的。
 
质检总局的监管网严格来说作为产品防伪也不行:1、防伪码只能是一组密码,现在他们要求企业随便印刷在产品上,并没有要求必须覆盖,这个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假如有人超市转一圈,看看产品上的监管码发条短信这个货架上的产品就成了"假货"了,也可以抄下来去印刷假标签用来造假,这样模式不但不安全反而危险得很,企业千万不能这样去做;2、另外严格地说防伪码标签需要两种验证:第一是消费者通过标签上的密码验证产品的真伪,第二需要提供标签的防伪企业认证自己印制的标签,防伪企业认证自己的标签验证方式是不能公开的,以防造假者防制标签,假如有产品在网上的查询结果有出入,就有必要需要防伪企业验证标签真伪;而监管网只提供码,自己也不做标签印刷,这样的产品防伪方式是不正确的,而真正的防伪企业赚取的利润应该是标签印刷费用,很多防伪企业都已经免费入费了,质检总局还在收600块钱,经营方式也已经落后了,就跟前些年做分类广告还收"设计制版费"一样。
 
质检总局推行监管码"开发监管市场"的过程是一个恐吓刺激消费市场的过程,先以安全为理由恐吓消费者,不论生产企业需要不需要防伪,
又以手里的权利为手段恐吓生产企业,跟前一段时间推的"无抗奶"类似,就这样一场热闹的演出也开展了...
 
---------红色自由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