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o7O9Hzy7a6JRmBDwa6&690
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可以说黄河以北地区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而长江流域一线则以安徽为中心的徽派建筑为代表。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皖南、赣南一带,特别以歙县密度最高。这些精致的民居建筑的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皖南潮湿多雨,况且丘陵型的山区,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建筑形式非常多元化,不像北方建筑大部分在平原上,这里的往往依山傍水,参差起伏,层楼叠院,根据户主的经济情况而不同,有些非常朴素,也有些异常堂皇。因为这里崇尚文化,建筑都比较收敛而典雅,这一点是和山西大宅门很不同的地方。坐北朝南,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
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房屋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
徽派住宅在传统建筑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徽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和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歙县周边的很多村落全部一色徽派,而又以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著名。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装饰艺术颇高。徽商在江浙一带经商,在自己的家乡建造讲究的住宅,遂逐步成了体系。
徽派建筑基本采用坐北朝南布局,但更加注意依山就势,从而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韵律讲究,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
马头墙、小青瓦构成轻盈的建筑形象;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富丽堂皇。注重内采光;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商是徽派建筑的主要推手,他们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民间对建筑审美已经形成比较高水平的认知,因此无论高低贫富,建筑都有独到的地方,比其他地区的住宅在设计上高一筹,除脱富丽堂皇的巨贾大宅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因此徽派建筑是最有看头的传统作品之一。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皖南民居外部简练朴素,内部则绚丽多彩,由于建筑多为二层,内院形成几重天井,落水归于天井之中,称之为“四水归堂”,而周边的楼柱有木栏杆,栏杆上花纹丰富多变,或简或繁,在统一中又有变化。以水平线条为主的雕饰较繁密的栏杆,与上下两层以垂直线条为主、体形比较素净的木板壁及柳条式的窗棂形成强烈的对比。
明清时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为普遍。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
前庭两旁为厢房,楼下明间为堂屋,左右间为卧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为开敞式。厢房开间窄小,进深很浅,故采光性能较好。上层多为"跑马楼"形式,通廊环绕,均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书房和闺房都在楼上。这样,一方面不受来往客人的干扰,另一方面,也供读书人放眼外眺,舒缓一下紧张了很久的眼睛。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
据说有的二楼还没有隐藏在栏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供闺房小姐看楼下的青年男子。徽派建筑和山西大宅门有一点相似,就是高墙防盗,并且有些大宅还有暗室,由于平面复杂,暗室入口常用砖墙面、木雕装饰等掩盖,所以难以发现。除暗室外,还有夹层设计,从楼下看,以为是楼上的楼板,而上楼后,脚下就是地板,这种夹层设计,有时一家人中,也只有一两个人知道。里面放有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民间长期以来治安并不理想。
讲徽派民居建筑,总要梳理出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徽派建筑形式、布局更多受坐在地势的影响,因此不像四合院那么千篇一律,并且也不一定是对称布局的;但是在朝向上,依然是南北为主,大部分住宅以朝北居为中心。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这种国内其他地区流行的朝南开门的情况不同。究其原因,是来自徽人的居住习惯中的禁忌此地从汉代开始就流行“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
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这种屋套屋的设计,也就成了徽派住宅建筑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
中国建筑中用重檐的大部分是皇家建筑,民居绝少用重檐的,但是徽派却一反常态,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传说是宋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亲征到歙州,时值大雨,檐下避雨,彼时徽州民居屋檐窄小,赵被淋湿,雨后嘱村民可不按礼制用出檐,以供躲雨,故重檐普及。事似杜撰,但是在皖南传播甚广。无论如何,重檐建筑就成了徽派的第三个特点了。
徽派建筑室内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建造得好像一个小要塞一样的“满顶床”,这种床是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另外室内固定的家具颇多,太师椅、八仙桌是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本地比较重要的家具叫压画桌,是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徽派建筑群的祠堂多,也是一个特点,这里聚族而居,祠堂、支祠、家祠多,一个村子有几十个祠堂的情况很常见,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几种类型。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的装饰雕刻是很著名的,砖、木、石雕往往配合制作,相益得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比较大型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http://s4/mw690/001o7O9Hzy7a6JTN8Ndd3&690
徽派住宅影响很广泛,特别在现代的新中式风气中,很多新的开发项目就部分的采用徽派的马头墙、小青瓦、飞檐、雕刻,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感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可以说黄河以北地区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而长江流域一线则以安徽为中心的徽派建筑为代表。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皖南、赣南一带,特别以歙县密度最高。这些精致的民居建筑的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皖南潮湿多雨,况且丘陵型的山区,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建筑形式非常多元化,不像北方建筑大部分在平原上,这里的往往依山傍水,参差起伏,层楼叠院,根据户主的经济情况而不同,有些非常朴素,也有些异常堂皇。因为这里崇尚文化,建筑都比较收敛而典雅,这一点是和山西大宅门很不同的地方。坐北朝南,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
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房屋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
徽派住宅在传统建筑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徽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和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歙县周边的很多村落全部一色徽派,而又以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著名。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装饰艺术颇高。徽商在江浙一带经商,在自己的家乡建造讲究的住宅,遂逐步成了体系。
徽派建筑基本采用坐北朝南布局,但更加注意依山就势,从而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韵律讲究,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
马头墙、小青瓦构成轻盈的建筑形象;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富丽堂皇。注重内采光;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商是徽派建筑的主要推手,他们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民间对建筑审美已经形成比较高水平的认知,因此无论高低贫富,建筑都有独到的地方,比其他地区的住宅在设计上高一筹,除脱富丽堂皇的巨贾大宅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因此徽派建筑是最有看头的传统作品之一。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皖南民居外部简练朴素,内部则绚丽多彩,由于建筑多为二层,内院形成几重天井,落水归于天井之中,称之为“四水归堂”,而周边的楼柱有木栏杆,栏杆上花纹丰富多变,或简或繁,在统一中又有变化。以水平线条为主的雕饰较繁密的栏杆,与上下两层以垂直线条为主、体形比较素净的木板壁及柳条式的窗棂形成强烈的对比。
明清时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为普遍。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
前庭两旁为厢房,楼下明间为堂屋,左右间为卧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为开敞式。厢房开间窄小,进深很浅,故采光性能较好。上层多为"跑马楼"形式,通廊环绕,均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书房和闺房都在楼上。这样,一方面不受来往客人的干扰,另一方面,也供读书人放眼外眺,舒缓一下紧张了很久的眼睛。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
据说有的二楼还没有隐藏在栏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供闺房小姐看楼下的青年男子。徽派建筑和山西大宅门有一点相似,就是高墙防盗,并且有些大宅还有暗室,由于平面复杂,暗室入口常用砖墙面、木雕装饰等掩盖,所以难以发现。除暗室外,还有夹层设计,从楼下看,以为是楼上的楼板,而上楼后,脚下就是地板,这种夹层设计,有时一家人中,也只有一两个人知道。里面放有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民间长期以来治安并不理想。
讲徽派民居建筑,总要梳理出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徽派建筑形式、布局更多受坐在地势的影响,因此不像四合院那么千篇一律,并且也不一定是对称布局的;但是在朝向上,依然是南北为主,大部分住宅以朝北居为中心。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这种国内其他地区流行的朝南开门的情况不同。究其原因,是来自徽人的居住习惯中的禁忌此地从汉代开始就流行“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这种屋套屋的设计,也就成了徽派住宅建筑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
中国建筑中用重檐的大部分是皇家建筑,民居绝少用重檐的,但是徽派却一反常态,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传说是宋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亲征到歙州,时值大雨,檐下避雨,彼时徽州民居屋檐窄小,赵被淋湿,雨后嘱村民可不按礼制用出檐,以供躲雨,故重檐普及。事似杜撰,但是在皖南传播甚广。无论如何,重檐建筑就成了徽派的第三个特点了。
徽派建筑室内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建造得好像一个小要塞一样的“满顶床”,这种床是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另外室内固定的家具颇多,太师椅、八仙桌是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本地比较重要的家具叫压画桌,是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徽派建筑群的祠堂多,也是一个特点,这里聚族而居,祠堂、支祠、家祠多,一个村子有几十个祠堂的情况很常见,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几种类型。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的装饰雕刻是很著名的,砖、木、石雕往往配合制作,相益得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比较大型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派住宅影响很广泛,特别在现代的新中式风气中,很多新的开发项目就部分的采用徽派的马头墙、小青瓦、飞檐、雕刻,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