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谐设计

(2014-12-29 10:36:22)
标签:

可持续性

生态村

理查德.罗杰斯(richa

“环境敏感度”(envi

environmentalrespons

分类: 影评、文化

和谐设计

        建筑设计上怎么使得高科技和良好的环境共存,一直是一对矛盾,并且是很难解决的矛盾。但是,早在1960年代已经有一批建筑师提出科学技术是可以和良好的环境共存的,查查资料,发现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之一居然是“高科技派”的英国建筑家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他在1997年把自己在BBC的一个系列讲座出版了著作,叫做《为一个小小的行星的城市》(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 by Richard Rogers, edited by Philip Gumuchdjian ,Faber & Faber, 1997),他在这年担任了英国城市改革组( Urban Task Force, UTF)主席,他给英国城市发展提出新的目标高度:     必须有优秀的设计、发展原则要基于社会总体的福祉、对环境负责任,并且规划和设计要根植于经济发展、遵守法规政策的构架。

        作为一位优秀的建筑师,罗杰斯在这个时期已经把眼光逐步从建筑设计上转移到城市、社区、乡村的合适尺度这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上,特别是都市尺度。尺度是人文的,不是物理性的,因此,城市的规划、发展、建筑的设计,最终目的不是物理水平高低,而是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罗杰斯提倡优先发展以前城市内的工业用地,他称之为“棕地”(brownfield),他领导的UTF提出过对英国棕地的一百多个不同的具体建议方案。 2000年,英国政府推出了《城市白皮书》(Urban White Paper),其中采用了不少这些建议。UTF提出好的城市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紧凑性( compact);多中心( polycentric);工作和居住混合( live and work mix);居民多元性( socially mixed);沟通、交通网络完善(well-connected);设计杰出( well-designed);对环境负责( environmental responsible)这七个条件,被国际上经常用来作为考察城市发展是否符合可持续性标准的一个尺度。

        其中的“环境敏感度”(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是《布里斯托条约》提到的要素之一,包括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高效率、低能耗建材的使用,强调使用当地建材和当地劳工兴建,低碳而节水,被动式的设计突出(比如尽量减少空调这种主动方式,采用自然通风这类被动式的设计),设计上注重循环使用、回收性能、再生能源等等。社区开发突出混合功能( mixed used)和中高密度使用土地,因而在规划上突出了集中性这个特点,社区是集居住、工作、休闲、商业、运输为一体的邻里空间,做到对生态、对城市文脉相对低的影响,降低开发的社会、经济成本,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追求一般民众可以支付得起的高品质住房,服务价格合理。

 

和谐设计

 

        如果我们看看这些要素,可以从1920年代现代建筑刚刚开始的时候提出的一系列具有社会乌托邦思想的理论中看到,其中包括勒.柯布西埃的概念,英国的“花园城市”概念中。经历了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几十年后,又再次提出来,说明人类在城市规划、社区开发、建筑设计上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最近十多年来,西方国家都相继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社区。英国在这一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为了迎接千禧年在全国兴建了七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示范社区:利兹附近的阿勒顿千禧社区( Allerton Bywater Millennium Community),格林威治千禧村( Greenwich Millennium Village, London/Thames Gateway)等等。其中格林威治千禧村是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这个社区获得30几个国际和英国的奖项,是很突出的一个成功的例子。伦敦苏腾区的BedZED 社区(BedZED , Borough of Sutton,London, 2002)也是近年来很成功的一个可持续性社区的设计典范。

        德国曾经在2000年举办了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就是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人类”、“自然”、“科技”是那一届博览会的口号,因此,在世博会结束之后,所在的克伦斯贝格区( Kronsberg)也就作为一个可持续性社区来设计开发,这个社区是德国体现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最集中的一个社区,从效果来看,也相当不错。

        瑞典在生态建筑、可持续性社区方面是走得很快的一个国家,瑞典把原来工业中心城市马尔莫( Malmo)靠西港区的一块原重工业用地上,建成一座名为Bo-01的可持续性社区,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布里斯托条约》的所有各项原则上都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在国际设计界有很大的影响力。芬兰赫尔辛基也在近年建成了一个叫做“生态-维基”(Eco-Viikki)的可持续性发展社区,和瑞典的马尔莫Bo-01各有千秋,也是生态社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典范。

 

和谐设计

 

        除了这种需要很高技术含量的可持续性社区、小城镇之外,还有比较突出纯粹保持生态原貌的“生态村”,这类社区,有些也有上述的特点,但是更多是突出原生态、原文化保护特点,尽量少开发,这类社区,多半叫做“生态村”,比如苏格兰的“芬翰”社区(Findhorn Scotland ),威尔士的“拉马斯”社区(Lammas,Wales, Pembrokeshire ),爱尔兰的“村”(The Village )和“爱尔兰生态村”(Irish Eco-Village ),西班牙的“生态森林花园”(EcoForest Garden )、(Argayall,La Gomera )、(Falcon Blanco,Ibiza ),葡萄牙的塔梅拉人类生态中心(Tamera, Centre for Humane Ecology )、丹麦的“生态村”(EcoVillage ),德国的里本斯花园(Lebensgarten )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目前几乎每个发达国家都在设计和建造这样小镇形式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反而大都市内的建筑则基本处于翻新、维护、扩建而已,大规模的开发已很少见到了。

        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离开这个水平还相差很远,我们依然处在初级的密集开发、严重的蔓延式土地占用的状态,虽然有许多经济利益的纠结,但是走和谐设计、和谐开发估计总是有道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