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器乐团的组成,是受到西方的交响乐团的影响的,交响乐团的编制一般是分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声部,民族乐团模仿交响乐团的结构,但是因为乐器不同而具体有差异,分为拉弦、拨弦、吹管、敲打四个声部,历史不长,到现在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早期是传统民族乐器曲目加以配器,之后也有革命曲目的配器,最近则有现代的处理,并不像交响音乐那么成熟,发展历史阶段那么清晰。
民族乐团的称呼在不同的华人地区差异很大,在香港叫做中乐,是因为当年英国人管理香港而导致,在新加坡称为华乐,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三类型的人种的差异而定;在国内则称为民族音乐,简称民乐;在台湾叫做国乐,是他们一直视民族音乐是国家音乐;这四个不同的叫法,如果连起来,是中、华、民、国音乐,有趣的巧合。
香港中乐团指挥严惠昌曾经担任过中央民族乐团的指挥,之后又在新加坡、台湾担任过民族乐团的指挥,对整个民族器乐不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是促成民族乐队大气候的重要推手。他从一个陕西的放牛娃,到宣传队演员,再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继而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乐队指挥专业唯一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央民族乐团担任指挥,经历丰富,跌宕起伏。我曾经在香港看他指挥的演出,之后请他来汕头大学演出,他欣然答应,真乃幸事!
最近香港重要的音乐评论家周光蓁先生刚刚撰写完严惠昌的传记和香港中乐团的发展历史一书,我也请了他来,三人登台,侃侃文化,谈出许多感人的事情。我们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录像与动画系做了高清录像,剪辑之后,现在分开三次放上来给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因此对中国民族乐团有些新的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