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住在一个音乐学院的大院里,隔壁就是一家电影院,除了喜欢看电影之外,也喜欢看电影海报,当时的电影海报是在电影院外面搭的一个海报栏里张贴的,国产片的海报设计手法基本一个套路,“高、大、红、光”类型为主,而少数进口电影的海报就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是没有途径可以获得电影海报的,电影院用完的海报他们自己收走,书店是从来不卖电影海报的,因此没有什么渠道可以获得海报。
这种情况到了美国就完全不同了,在美国,有很多收藏海报的渠道。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又是住在电影业的中心洛杉矶,不但电影海报多见,自己教书的学院好多老师也从事海报设计,并且经年有海报拍卖,有跳蚤市场、有旧书店,突然间发现收藏海报有可能,于是逐步开始收藏。
艺术拍卖、跳蚤市场、古旧书店这三个地方是我收藏海报的基本途径。好莱坞有人专门做历史片海报的收购,再拍卖,价格不菲,一般都是几百美元一张,重要的要过千元,如果是某个特别电影的首映海报,价格会更高,电影演员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有几张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首映海报,拍卖价格居然达到百万美元,这类海报在拍卖会上往往被竞标人推得更高,我去这种拍卖会,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准备花多少钱,这都要做好功课,基本用“捡漏”的办法收。
南加州的跳蚤市场规模很大,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在加州大学帕莫纳学院停车场,第二个星期日在“玫瑰碗”(Rose
Bowl),第三个星期日在长滩,其中长滩的跳蚤市场干脆叫做“古董跳蚤市场”,这些跳蚤市场动辄上万摊位,第一次去肯定找不到边,但是如果压缩到海报一个专项,其实不多,也就十来摊,这十几个摊的经营方式也不同,有些走1930-60年代老电影套路,专卖行家,价格高;有些是大路货为主,很少见到好作品;再就是回收旧货型的,数量大,需要时间去挑。我二十多年来每个星期日基本都去走走,认识好多那里的商贩了,那里虽然价格比较拍卖行便宜一些,但是作品良莠不齐,要自己把握,有些太热门的海报,都是复制品,要很小心。多年来,我也的确收了一些不错的海报。比如在中国曾经热卖的英国电影《简爱》的原装海报,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淘到的,当时不用说有多么开心了。而第三个能淘海报的去处是旧书店,但是旧书店近年生意不好,海报就越来越少了,有时候偶然找到一张,喜出望外,但是已经慢慢不是我主要找东西的地方了。

说到捡漏,好像收藏的人都有这种喜悦的经历。电影海报是一个大家都热衷、熟悉的题材,捡漏机会不多,倒是其他的海报,有时候卖家不在意,有很多哪呢过“捡漏”的机会。一次我在洛杉矶一个每个星期天都举行的梅尔罗斯跳蚤市场(Melrose)上看见一个专卖美国旧地图的商人,顺手也卖其他一些印刷品,他有五张极为精彩的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1950年代推动国际航班的手绘海报,因为他自己不太在行,杂乱放在一大堆旧印刷品里,我也不甚经意的和他谈地图,买了他几张20年代的规划图,顺手搭上这五张海报,回到学院给插画专业的老师看,都说这是超级好的作品,是可以进博物馆的品位。另外一次是在“玫瑰碗”跳蚤市场,有一个专门做旧家具的商人,有人委托他卖一些收购来的旧东西,我看见有两张扔在家具旁边的用破镜框装的发黄的老海报,我一眼认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兵海报,因为是帮人代售一大堆旧货,那个摊贩也不用心,我最后用60美元一张的价格买下,细细看看,都是1917年的原作,非常宝贵。
在电影海报中,迪斯尼动画片的海报是我集中收藏的一个内容,不算皮克斯公司的电脑动画在内,迪斯尼的手绘动画长片从1936年的《白雪公主》开始,到最近为止,加起来就只有40多部,但经过好多年的刻意寻找,我现在收到的有36张,看看这批动画片海报,我真是颇有一点成就感。
对做设计理论的我来说,海报收藏在于了解、认识、欣赏海报设计,因此我不是那类“凡旧就收”派,而是讲究其设计水平。我收藏的摇滚乐电影《烽火街头》、斯皮尔伯格的《法柜奇兵》首映海报和他的《大白鲨》海报、《星球大战》之“杰戴的回归”海报、1980年芝加哥电影节海报,1989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海报、1997年和200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海报,克林.伊斯特伍德的电影《鸟》的海报、《吸血僵尸》(Dracula)和吸血僵尸类的《亚当家庭》的海报、《加勒比海盗》的首映海报等等都是非常珍贵、并且也是设计得很好的作品.

从历史上来看,最早的电影海报是用来推广电影的,1900年前后才出现给单独一个电影做海报的历史。海报也从原来罗列展出的电影名单转变出有插图、有演职员名单的新形式。电影的图往往是电影里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画面,海报设计师的风格各不同,因此电影海报随着电影的繁荣越来越蓬勃。电影海报是用来推广电影的,是内容具有很准确目的的海报类型之一,也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虽然现在绝大部分的电影广告已经转变为数字媒体了,但是海报却依然存在,在电影院张贴,也做成巨大的广告牌(看板,billboard)展出。
电影海报一般包含简单的内容文字、插图两大部分,文本部分,是电影名称、出品公司、主要演职员名单,也有简单的文案,来增加电影的吸引力,用大字体显赫的突出片名(the film title
in large lettering)、导演和主要演员名称是最常见的手法;美国电影往往还在海报上标明首演时间,香港叫做“上画”时间,特别是暑期档和感恩节、圣诞节档期段,日期非常重要;而插图部分原来多半是手绘的,但是自从1990年代以后,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照片就逐步超过了手绘插图了。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电影海报都是用照片为主的。海报除了推广电影以外,也用来推广电视连续剧、DVD这里影音制品,也用来推广电影节活动,在娱乐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从1940年代到1984年代,电影海报是通过美国全国海报张贴的运作机构“国际电影服务公司”(
the National
Screen Service
,简称NSS))张贴和运作的。这个公司负责美国全国绝大部分的海报的设计委任、印刷、分配张贴的业务,NSS还负责回收用过的海报,让回分配给第二轮放映的电影院使用。海报循环是美国海报发行的重要特点,一般一张海报会在一轮一轮的电影院使用几年的时间,直到破损得比较严重的时候,再收回NSS的仓库里,清理之后报废。也有少数在电影院已经破损了,在电影院手里作为废物废弃。所谓的美国电影海报收藏,就是这样被最后废弃不用的海报。

1985年,NSS停止活动,而NSS的仓库里面堆积了几十年的破旧海报,逐步流到少数几个艺术收藏家的手上、艺术交易商和画廊的手上,顿时成为美国收藏界的一个大事件,因为数量庞大,良莠不齐,门类繁多,收藏界开始逐步消化这部分作品,这部分海报的精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2005年11月15日,伦敦的“里尔海报画廊”(
the Reel
Poster Gallery)
拍卖德国导演佛利兹.朗(Fritz
Lang)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原海报拍卖价达到690,000
美元,也就是说一张旧海报的拍卖价达到4千万人民币的水平,新海报也有突出的价格,《木乃伊》(
The
Mummy
)在1997年苏富比(Sotheby)拍卖价为452,000
美元,电影《黑猫》(the
Black Cat)、《佛兰肯斯坦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的原版海报也在“遗产”拍卖行(Heritage
Auctions)的拍卖会上买出34,600美元的价格。据说全世界目前最贵的海报是1931年的《佛兰肯斯坦》,这部电影现在存世的海报仅仅一张,
如果有一天出来拍卖,估计会突破千万美元。
因为市场需求,所以有一部分最经典的海报通过获得版权的出版社旧版有限重印,限量重印的海报都有重印年份的标记,价格比原版的就要低了。
美国海报的规格有几种标准:
“一开”张(One
sheet,),是27x40英寸见方(686x1020mm);叫做“肖像尺寸”(portrait
format);
公共汽车候车站海报,40X60英寸(1016mm x 1524mm);
1980年代以前还有如下海报尺寸:
展示尺寸(半开,Half-sheet),22X28英寸(559x711mm);叫做“风景尺寸”(
landscape
format);
插入尺寸(Insert),这种尺寸顶部一般都留空白,给地方小剧院、电影院自己填写时间、内容用;
橱窗卡(Window
Card):14X22英寸(356x559mm),这种尺寸顶部一般都留空白,给地方小剧院、电影院自己填写时间、内容用;两张(Two
sheet),41X54英寸(1040x1370mm);三张(Three sheet),41X81英寸(1040x2060mm),一般是两张分开的内容拼合用;30x40英寸:(762x1016mm)40x60英寸(1016x1524mm),六张(
Six sheet)
81 X 81 英寸
(2060x2060mm),拼合起来是正方形,一般是四个画面拼合用。
这些规格的海报中,我基本都有一点,其中六张尺寸的太大,运输困难,其他的的则是很方便展出的。
我多年来一直在西方收藏电影海报、各种商业海报和少数政治海报,收藏的海报大部分是原版海报,少部分是原版限量重印海报。品相、设计、价值比较好的电影海报、旅游海报现在大约有400张,在国内很少看到有人收藏这类海报。另外,我一直希望这批收藏品能够有一个归属,能使得这些海报更具意义,能让它有给更多公众、学生看到的机会。同时,我还在继续收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