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有个做设计的朋友,在北京的“朝外SOHO”租了一层写字楼,把自己原来在深圳的事务所主要转移到那里。请我去坐坐喝茶,很纯粹的现代主义大陆,喜欢那种简单到几乎无以复加的极限主义原则,在尺度处理上,有比较符合亚洲人,不太像我美国看到的这类作品过于宏大、空旷而缺乏亲近感。对于大部分北京人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建筑群是某著名开发商的产品,却鲜有人知道,这个纯粹现代主义的建筑群落出于亚洲人之手,并且是韩国建筑师之手的。建筑师承孝相认为:建筑本身既不是开发商的,也不是某个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市民的。他认为建筑的公共价值最重要,并且认为这是建筑应当具有的伦理。
承孝相在设计这个建筑群的时候,先调查了当地的环境、习惯和传统,其实那时候这块土地上已经拆得七零八落、原来的居住痕迹所剩无几,他因而深入到北京还没有被拆卸的少数居民区、四合院去调查。他说希望在新的设计中保留一些旧城记忆,把北京胡同众多这个元素沿用到新设计中去。因此我们看到的“朝外SOHO”中,他把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建筑群设计成一个公共社区,外面围起来之后,里面就像一座客家土楼,有广场、有小空间、有小院落。承孝相自己说:“(朝外SOHO)虽然是一座建筑,但我把它设计成一座城市,我将朝外SOHO称为‘小北京’。”
他很巧妙的把周边的设施联系起来,延伸了这个建筑群配套,比如”朝外SOHO“一侧是蓝岛商业区,另一侧是CBD区域的绿化地带,他将两个区域连接起来,并且引入北京胡同的概念,宽窄不同的街道共同构成朝外SOHO的街巷空间。他说:“(这里)有很多遮风挡雨的地方,谁都可以到这里来憩息,这个开放的空间是作为北京的公共地区存在的。”

我开始注意承孝相是早年他参与设计了“长城脚下的公社“,这批建筑已经有建成好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还是很吸引我。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他设计建筑的时候高度注重建筑所在的用地的情况,在设计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设计自然”,他在这块台地上保留了所有原来的坡度,保护了原来的大部分白杨树。设计图上人工元素都与原有的风景融合一体,
5个相互关联的空间,从山上自然延伸下来,建筑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自己说这叫做尊崇土地本身“地文”,他说土地是有纹理、自然形成的,最特别的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印刻的历史纹理,设计就是挖掘、探索过去的纹理,增加新的纹理,所有建筑设计的解答,其实就存在于土地本身的纹理。他说:“虽然全世界每个地方的土地都不一样,但在设计时,只要真正找到这片土地的‘地文’,做出适合这片土地的设计,建筑的内容就不一样。”他的这段话在国内很多建筑文章中都被引用,讲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在设计的时候能够做到遵照“地文”却非易事,文过饰非的建筑庸才还是多啊!
在东亚国家中,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得最早,总量不算大,但是设计突出,涌现了好几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中国大陆的现代建筑规模最大,因为追赶量,反而有些客观上压抑了稳健的设计思考,韩国是一个后来居上的经济大国,在现代建筑上,早期也类似中国,量为上,却没有几个具有强烈个人设计思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随着经济发展日趋稳健,国民素质、教育水平都不断提高,韩国的建筑师也走向成熟阶段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大师级人物就是建筑师承孝相(Seung h-Sang,
1952-)。

承孝相不仅仅是韩国数一数二的建筑大师,同时也是當前在整个東亞最活躍建築師之一。他生于1952年,毕业于首尔的汉城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后曾经去维也纳工业大学深造。1989年回国之后创立“履露斋事务所”(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他认为自己受到世界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很深,包括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洛、安东尼.高蒂、阿道夫.卢斯、路易.康、德国的汉斯.沙隆,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意大利的伦佐.皮埃诺,他对卢斯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对密斯的少则多原则,对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底层挑空、自由平面布局、自由立面、水平窗带、屋顶花园)都非常崇拜,引为自己设计的座右铭。他非常喜欢勒.柯布西埃的萨瓦公寓的设计,也很喜欢高蒂的“新艺术”风格的试验性建筑的设计。他对建筑有一种更高的期待,就是建筑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感,他说:“在早前我曾经设计过教堂,亲眼看见有个女人哭泣着进去,出来的时候却面带笑容,当时我觉得非常幸福,这种幸福感也是一种革命”。
1990年代初期,承孝相是韩国的一个建筑集团“4.3小组”的核心成员,这一组织曾对韩国建筑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承孝相在汉城建筑学院教书,担任执行院长。
承孝相比较著名的作品是1995
-2000期间设计完成的“惠康城”(Welcomm
City,Subaekdan)这个项目曾获多项大奖,承孝相是韓國坡州出版城的總體規劃建築師,指導新城市的建設。作品守拙堂(Sujoldang,1992-1993)被選為二十世紀韓國最偉大的十大建築作品之一,他在1998年设计的“守白堂”(Subaekdan)亦曾獲多項大獎。200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授予他名譽會員(Honorary
Fellow of the Amerec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榮譽,並以建築師身份首次當選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當年度藝術家”,舉辦了“建築師承孝相個展”。之后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東京Gallery举办作品展。承孝相的作品都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对韩国现代建筑走向世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承孝相的著作有《貧困之美》(1996)、《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建築》(1999)、《承孝相.張永和WORKS:10×2》(日本TOTO出版,2004)、《改變世界的建築》(2004);《構造“空”》(2005)等。他在1996年出版的关于建筑理念的第一本作品《贫穷之美》就曾提到:建筑的好或坏并不在于他的华丽和寒酸,华丽的建筑反而遮盖真实的生活,而诱导一种荒唐和假惺惺的生活;寒酸的建筑倒更容易培养正确的心态。虽然建筑的功效可能让人感觉很缓慢,并非那么急功近利,但是建筑确实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建筑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他经常提到:建筑师需要文化素质而非艺术技巧,他说建筑师的设计图的价值在于是否表现出他的思维。因擅长绘画而做建筑的话,绘画只能妨碍他的思考过程。建筑师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就像写文章一样,用规定的符号和线条记录下来就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