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尚、家居 |

这个题目,对多数人来说,有点矛盾的感觉:传统是过去的,现代是正在发生和未来的,怎么能够弄在一起呢?在我来说,则是最好的结合。人类文明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有上游才有下游,哪里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呢?设计也如此,总是承上启下,如果企图切割设计片段,拼凑噱头,那不是设计文化,是商业煽情而已。好的设计,总是和传统有关的,因而这些年来,我都很推崇在设计上把现代功能、形式和传统精神结合起来。可惜好多人现在盲目崇尚西方某个炫耀时期的风格,设计师也好多断章取义,投其所好,割断设计文化,把我们的城市弄得好像一堆垃圾装置一样。
?/P>
这类探索,虽然国内在解放初期有所苗条,但是很快就个打压下去了,近二十年来,反而是在国外先见探索。在外国,有不少建筑师都在尝试把民族的和现代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的设计,我在东亚地区就看到不少很优秀的设计例子。
?/P>
把民族风格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探索现在越来越多见,一种方法是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持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的细节,基本是把传统和地方建筑加以简单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叫做复兴传统建筑(reinvimrating tradition):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振兴民俗风格”或者“振兴地方风格”(evoking the vernacular)的手法。
?/P>
比如泰国的布纳格建筑设计事务所(Bunnag Architects)在1996 年设计的印度尼西亚巴厘的“诺维特"贝诺阿旅馆”(Novotel Benoa),就是一个具有印尼风格的现代旅馆群,很是迷人。印度建筑家柯里亚1975-1990年期间在印度德里设计的“印度国家手工艺博物馆”、新加坡建筑家贝德玛1997年设计的“瑞士俱乐部路住宅”(E.Bedmar,House at Swiss club Road)也很是精致,这几个建筑基本都是采用了比较纯粹的民俗建筑特征,强化了形式特点,突出了地方特色,而省略了传统、地方建筑的部分细节,效果很突出。吸取民族建筑的形式特点,删除繁琐的细节符号,可以达到很精致的、也很简练的结果。
另外一种方法叫做“发展传统型”(einveting tradition)。这种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运用传统、地方建筑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与第一种类型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泰国布纳格设计事务所1996年在缅甸仰光设计的“坎道基皇宫大旅馆”(Kandawgyi Palace Hote1),日本建筑家Kazuhiro Ishii l993年设计的日本圣胡安海洋博物馆,还有印度建筑师柯里亚1992年在印度斋普尔设计的“斋普尔艺术中心”(Jawahar Kala Kendra,Jaipur),
泰国阿基才夫建筑事务所 1996年在马尔代夫设计的“榕树马尔代夫度假旅馆”(Architrave Designand Plan-ning,Banyan Tree Maldives),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1969年在科伦坡设计的自己的住宅(the Bawa House)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严格地讲,以上这两种类型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区分,都具有比较多的依靠传统、地方建筑形式的地方,而建筑的对象也往往是博物馆、度假旅馆这类比较容易发挥传统、地方特色的建筑。
?/P>
第三种方法叫“扩展传统”(extendig tradition)。所谓扩展传统建筑,是使用传统形式,扩展成为现代的用途,比如教育机构、大型旅馆、度假中心,这些类型的结构是传统、地方建筑以往没有的,这就形成所谓的“扩展”,扩展是指功能的扩展,而形式上则是传统的。上面提到的斯里兰卡建筑家巴瓦1981年设计的斯里兰卡皮里亚达拉的综合教育中心建筑群(Itegra Education Centre),采用依靠山坡起伏的形状设计带顶走道,联系所有建筑单体的方式,这种作法在传统斯里兰卡建筑中虽然存在,但是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使用,这样就扩展了传统和地方建筑的构造和形式,是这个类型的典型。
?/P>
中国建筑家吴良庸1987年开始设计的北京的菊儿胡同住宅群使用了北京传统四台院的构造,加以重叠、反复、延伸处理,也是扩展了传统、地方建筑特征,使之具有现代的功能和内容。虽然在私隐性方面还差强人意,但是却是中国少有的探索传统住宅和现代住宅结合的尝试,非常值得注意。
新加坡的威廉"林建筑设计事务所1990年设计的“路透住宅”,日本建筑家 Kengo Kuma 1996年设计的“森林舞台”(Stage in the Forest)建筑,印度尼西亚的“格拉哈西普塔"哈第普拉纳设计事务所”199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设计的“丽晶旅馆”也是这类作品,这种方式很受欢迎,因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框框内,而能够以反复扩展、重叠等手法来强调地方建筑、传统民族建筑的动机,而同时达到为现代服务的功能性目的。
?/P>
第四种手法,是仅仅用传统符号达到标识的作用,称为“重新诠释传统” (reinterpreting tradition):这种方式颇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与西方建筑家的手法不同的仅仅在于西方建筑家使用的是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符号,或者西方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而这个流派则主张使用亚洲和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传统建筑符号来强调建筑的文脉感。
?/P>
我们的后现代,往往采用欧洲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拱券、山墙、柱式等等,而这种手法却广泛采用亚洲民族建筑的符号,因此能够显出民族现代建筑的特色。比较突出的代表作品包括日本建筑家Waro Kishi 1995 年设计的日本京都的一个餐馆“Murasa kino Wakudn”建筑,这个建筑采用了非常朴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支撑使用混凝土柱和钢梁,而且全部暴露无遗,具有某些“构成主义”的形态,但是立面采用了成片垂直的木墙面,木墙面占了整个立面一半以上的面积,使木头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符号性,而不是依靠形态或者装饰,室内也非常整洁朴素,方方正正,而体现了日本传统室内的工整特征。
?/P>
印度尼西亚的格拉哈西普塔" 哈第普拉纳设计事务所1996年在篷卡设计的高级住宅“布米"阿沙”采用了敞开的抄手游廊为设计中心,形成了宽敞的空间,使整个住宅通透和具有层层叠叠的复杂感,反复重叠的方形庭院内设计了方形的莲塘,把建筑和园林结合得非常密切,采用传统的建筑特征,而赋予现代的内容,是很杰出的例子。
?/P>
新加坡建筑事务所凯利"希尔(Kerry Hill Architects)1997年设计的新加坡布吉"提玛路170号商业大楼(170 Bukit Timah Road)是这个类型设计的非常杰出的例子,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甚至朴素无奇的现代主义建筑,高五层,没有什么传统的符号和形式特征,但是建筑师在立面使用纵向的木条板和横向的竹帘作为遮阳结构,纵横交错的立面方形构成,使简单、单独的建筑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变化,传达了某种东方传统、地方特色的意味。同一个设计事务所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设计的瑟莱旅馆则充分使用了印度尼西亚民俗建筑的草顶、木、竹结构特点,与永久性的混凝土基础部分结合,形成现代功能、传统风格的完美组合,是把传统因素和现代住宅结合得非常好的杰作之一。
?/P>
新加坡的另外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威廉"林事务所(William Lim Associates)在新加坡的查斯沃斯公园内设计的一个俱乐部式的建筑(House at Chatsworth Park),1997年设计的新加坡埃弗顿路住宅,新加坡设计师理查"何1996年设计的布莱尔路住宅等等,都属于这个类型的设计,仅仅使用了部分地方主义的符号特色,整个建筑则是使用的现代结构,形成具有地方主义、民俗主义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P>
与新加坡这样、泰国、印度尼西亚比较,中国是建筑的大国,可以在东方式的现代住宅的设计探索上,却显得落后了。全国这类项目屈指可数,少的令人有些奇怪的感觉。只是到了最近,才开始冒出来一点中国式的现代住宅探索的味道,与整体的轰轰烈烈比,也不过是点漪涟而已。一个千年文明古国,对自己的传统竟然如此的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建筑文化如此之冷漠,实在是费解的。
2007年7月24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