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新古典建筑,很容易和国内现在房地产开发最经常使用的“欧陆风”联系起来,我一方面做理论,一方面也做房地产开发的设计策划工作,因此两者都接触得多,自己对于新古典比较了解,对“欧陆风”比较困惑,两种感觉经常在脑子里冲突。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能不能够用简单的讲讲为什么你对国内的“欧陆风”这种如此流行的建筑风格老是有所微词呢?我想了一下,说大概可以这样比方:一栋多层的钢筋混凝土住宅大楼,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其实不加任何立面装饰、文化包装,就这样住也没有问题,但是为了让人喜欢一些,销售价钱高一些,就在外立面和部分内部细节加上古典时期的建筑符号,作为装饰,屋顶有个塔楼、或者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三角山墙,窗台加上铸铁栏杆等等,精工细作,感觉是古典时期的石头建筑,而事实上石头仅仅是贴面而已,如果用的参考风格来源于一个,比如古罗马,或者巴罗克,就称之为“古典复兴”;如果是哥德时期的,就是“哥德复兴”,如果各个古典时期的都参照一点,就是“折衷主义”(
Eclectism,美国19世纪最盛行)。但是有几个要点必须注意:第一,在使用古典形式的时候,比例上、细节上不要随意改动,特别是设计者自己对古典风格一窍不通的时候,任何自以为是的改动都是画蛇添足,会坏了样子的;第二,起码要给人感觉是真材实料的古典建筑,人可以摸得着的部分,肯定用石料,高层部分,可以用水泥做立面,但是在色调上也必须和下部的石料色彩一样,看起来是从上到下的完整石料建筑;第三,景观和环境艺术品要就自然,要学古典,就必须非常讲究,不要省钱起见,让某个出石料地方的农民给你用汉白玉打造文艺复兴时期的裸女雕塑,因为那会毁了整个建筑的形象的。我去巴黎、伦敦看的建筑,除了现代建筑之外,其实主要的都是新古典时期的作品,就是根据我上面说的这些原则做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国内我时常点名道姓批判的“欧陆风”建筑,是因为大多数这类楼盘都是狗尾续貂型的廉价赝品,因此不但没有把古典建筑的优越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恰恰暴露了对古典的无知、在材料上的缩手缩脚的窘迫、胡编乱造的堆砌,以及这种恶劣手法对国内民众了解真正好的古典建筑的误导作用。听的人往往就知道我在想什么了。

讲新古典主义建筑,事实上不必老跑外国,我们的通商口岸城市的租界中,纯粹的新古典建筑不少,且好。上海外滩上的那些大厦基本都是的那个风格的,并且大部分是外国人设计的,原汁原味,不过给打上了“殖民地时期租界建筑”的标签,也就没有人研究了。因此,国内长期以来没有把国内的这些纯正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个研究和借鉴的对象来看待。上海十六铺原来有尊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非常经典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雕塑,解放后也就拆了。武汉的江汉关沿江一线的大型建筑,从英、法租界,直到德国租界,全部是很精彩的新古典作品,这个时期的建筑虽然不多,但是精品密集,广州沙面更加是一个18、19世纪时期具有亚热带特定地方化的新古典豪宅最集中的区域,还有德国新古典(德国人叫做彼得迈耶风格)为主的青岛老城区,就是新古典比较少的北京,你钻到东交民巷看看,或许还可以依稀见到一点点被拆剩的改良型的新古典作品,开拓北京那条莫明其妙、破坏性极大的“平安大道”,拆了几十个国家级的文物建筑不说了,把原来张自忠路那么幽静的段祺瑞执政府的北京地方化的新古典大楼拆到大马路边上,好像把一个人的衣服全剥光了、让他赤裸裸的站在街边那样让人心痛如绞,但是看看那些建筑,知道当年对古典的把握,可还是比我们现在这些粗制滥造的“欧陆风”“专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对于新古典主义的认识是非常不完整、很零碎的。因为在国内的时候见得少,国内建筑界长期没有人研究这个类型,上海那些最经典的外滩建筑,连进去都不容易,自解放以来就是人民不得入内的政府的办公大楼和各种机关,广州沙面的那些百年豪宅全部成了政府机关的宿舍,也没有机会看,更没有机会研究了。因此,虽然很早就努力在学习现代主义建筑,但是难以有机会真正看看实实在在的经典。出国以后,突然在纽约、伦敦、巴黎看到排山倒海的新古典作品,整个城基本都是那个时期的,震惊之余,也觉得自己实在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好好了解,因为数量太多,自己才疏学浅,要把握这个风格的真谛不容易。
真正好好的投入时间来学习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在1990年代的中期,当时是从纯粹建筑史论学习目的出发研究的,并没有什么实用的目的,仅仅是因为那时我正在撰写《世界现代建筑史》,新古典主义是现代建筑之前的一个建筑运动,一个席卷欧美的风格潮流,不讲新古典主义,就难以解释为什么现代建筑的发生,好像说书的开篇一样,不得不说。那本书后来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现在好像已经印刷到15次了。老实说,那是当时我的认识水平,对建筑运动了解还很有局限,现在正在改写改编,明年估计可以付莘,希望新版会比较全面一些了。
新古典主义建筑,事实上是18、19世纪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英国、美国建筑上的一个风格类型,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装饰、比例作为借鉴,建造新型的公共、商业和住宅建筑,建筑多半比较庄严、典雅,不同的国家的借鉴重点有所不同,好像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公共建筑,比较注意严谨的古典复兴,大凯旋门、马德林教堂均是典范;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则更加注重中世纪后期的哥德风格复兴,典型的例子就是1807年建造的英国国会,当然,那时候维多利亚女皇还没有登基;美国则比较多的采用了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等等各个时期的风格混合,被称为“折衷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国会建筑了。到了1880年代,在芝加哥大火之后,路易斯.沙里文把钢筋混凝土现代结构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一起,建造高层建筑,之后纽约的摩天大楼中有好多发展了沙里文的这个设计,高层住宅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比比皆是,形成国际潮流。从拿破仑算起,到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大楼为止,新古典主义在欧美居然跨越了一百年,也蔓延到欧美海外殖民地,在新加坡、香港到处可见,上海外滩的新古典主义大楼到现在为止依然非常抢眼,站在外滩上,虽然浦东的新高层建筑极为突出,但是你问问老上海人喜欢那边,我看多一半上海人会说“还是外滩的建筑耐看”。这个运动对于世界建筑的影响的确很大。
新古典主义基本在西方横跨整个18、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被现代主义建筑取而代之。现代主义建筑自从1900年前后兴起,经历了德国的包豪斯运动、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法国的“新建筑”,再引入美国,终于成了跨越整个二十世纪建筑的主流,直到1970年代才有重新突出装饰、色彩的后现代主义出现,而后现代主义基本没有能够取得现代主义,到了二十一世纪,后现代主义式微,新现代主义再次崛起,这段历史,基本构成了现代建筑史的基本脉络。新古典主义最后的几栋建筑在西方是在1920、30年代建成的,上海外滩的那几栋新古典建筑曾经感动了在那里读中学的贝聿铭,这样才驱使他先去宾西法尼亚大学、之后转麻省理工学建筑。但是在他离开上海的时候,新古典基本就开始消退了。他自己也受到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完全成为现代建筑大家。

因此,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西方,基本是一个历史时期,研究新古典是我们做设计史人的事情,在西方学建筑的很少会从实用角度学的,往往是建筑史的一个课程。而在中国情况就截然不同,因为房地产开发发展极为迅猛,需要一些“风格”来包装,因此出现了中国诠注的“欧陆风”,有点拼凑的使用新古典的某些形式,从而引发了一个席卷全国的建筑形式普及。我们对新古典主义的再次了解,就是因为中国大陆在1990年代因为房地产井喷式兴起的所谓“欧陆风”的刺激而形成的。学术界自然不屑一顾,但是现实是无论建筑界、学术界认同不认同,这个“欧陆风”席卷全国是事实,不用说大城市,你现在就是去一个偏远的小县城看看,基本都会有“欧陆风”的住宅楼盘,中国就给这个有点恶搞的“风”给改变了。
“欧陆风”其实并不存在,这是我们开发商创作出来的一个称谓,你想想,如果翻译成英语,应该叫做“European
Continental
style”,试试去查查,无论是建筑史还是百科全书,哪里有这个术语呢!欧洲大陆那么大,东西向算,从北海一直到俄国的乌拉尔山脉为止,从南北算,从北极一直到地中海,这么大一个洲,那么多国家,东欧地区和俄罗斯那么辽阔,还有广阔的北欧、南欧,这么大一个大陆,哪里有一个统一的建筑风格呢?就比有外国人说有个建筑风格,叫做“亚洲大陆风格”一样,哪里有这么回事啊!完全是商业“忽悠”。“欧陆风”却在中国实在存在,具体讲到应用的技术层面,就是在现代住宅建筑上加上一点点新古典主义符号,因为造价有限,装饰是点到为止而已,并且没有一个标准或者原则,完全看建筑师、开发商发挥的情况。堂而皇之的称为“欧陆风”,学术上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但是,房地产开发是商业活动,不是学术研究,卖的人和买的人都无所谓正确与否,但凡有市场需求,就有人做,加上广告公司的煽情,十来年间,硬是让国人觉得真是有那么一种“欧陆风格”存在一样,我因此才感觉是不得不对欧美曾经兴盛过百年的新古典主义好好研究一下,找机会说清楚,虽然市场依然如故,但是讲清楚了,总比糊里糊涂跟着忽悠和被忽悠好。我能够做的工作,第一是自己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第二是设法让开发商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三是设法让我们的消费者,也就是房地产项目的客户,让那些买楼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目的的学术性不强,但是具有很强烈的普及性愿望在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