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必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

(2007-08-12 00:17:32)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时尚、家居

 

未必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

         最近国内一阵风,政法部门带头,宣传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并且据说在全国已经有几十个由政府投资建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兴建了,和10多年前全国一片风的打造“硅谷”、“光谷”的情况非常相似。深圳雄心勃勃的要打造为“出版之都“、”钢琴之都“、”设计之都“,”动漫之都“,到北京看看,现在同时在兴建的大型艺术博物馆有13、14个左右,宋庄艺术博物馆、798艺术节不用说,其他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展览馆真是遍地开花,动漫画、电玩、畅销书、网络小说、时尚业都好像轰轰烈烈的。我从苏州走到广州,都有政职能单位希望我去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作室,至于是做什么的,不但他们自己不清楚,我自己都不清楚。在国内,一个产业的形成,往往政府的主观臆想占主导地位,殊不知在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出版业、动漫画业、音像业等等这些创意产业都境况不妙。前途不清,我们这样盲目的投入和大肆推广,除了个政绩炫耀之外,还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呢?

未必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我们叫做娱乐工业,虽然听起来很令人振奋,也的确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是一个超过航空、汽车工业的大产业,但是其实近年来受网络、信息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的冲击,盈利越来越少,产业本身也有点岌岌乎可危的情况,正在设法找补救的方法,我们胡里胡涂跟着上,看来不妙。

 

2007年夏天,美国最大的出版商之一的Simon & Schuster 宣布要建立一个网站,叫做MediaPredict,意思是“媒体预估”,让读者来参与他们出书选题评判,这个消息传出来,美国知识界大哗,都觉得是出版商在网络时代出版物销售狂跌的情况下,美国出版界无可奈何的、企图解脱困境的方法,并且肯定失败的(”doomed to fail“)。但是,大家都知道,此举是整个创意界正面临的一个困境的反应,在出版界,绝大部分的出版书籍是不盈利的,也就是说出版商投入的人力、物力大部分是浪费了的。最近一期,也就是2007年7月9-16号这一期的《纽约客》( New Yorker)杂志上有詹姆斯.苏洛维斯基( James Surowieski)写的一篇文章,叫做《成功的科学》(the  Science of Success),就是讨论这个“媒体预估”的准确性的问题的。

文化创意产业听来赚钱,事实上问题大大,其实这个情况也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记得2001年,我在香港参加一个包括香港政府、设计师协会、出版商协会、包装协会等等在内举办的论坛,我也是被邀请讲话的人之一。与会的好多人都告诉我:香港娱乐业、电影业、出版业其实都不妙,要不是怎么开这样大规模的一个讨论会呢。我和香港娱乐界大师黄谈这个问题,我觉得香港政府可以学习美国政府:建立一个类似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全国艺术基金会这样的基金组织,首先支持那些不赚钱的、严肃的艺术,而市场机制就让私人的文化产业去做;黄一口反对,他说这是自由市场经济,香港是个因为有残酷的经济、市场竞争才成功的城市,因为政府千万不要管,就让文化产业自生自灭,死了活该,成功了就是一个胜利。当时自然是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的。你说香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曾经有过全球第三大的娱乐产业,都能够垮成这个样子,美国的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看书的人越来越小,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但一般严肃读物、小说的读者锐减,就是漫画看的人也不断减少,网络、电玩已经把好多年轻人吸引过去了,甚至成年人也都跟随转向,音乐产业的总收入大概只有10%是纯利润,电视台的连续剧大部分是亏本、低收视率的;根据经济学家Art De Vany 估计,每年上十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生产的电影中大概只有6%的电影是赚钱的,其他都亏本。这种情况,使得好多电影这类的我们称为“媒体公司“( media industry)的企业不得不用多种经营的方法分散风险,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奏效,重振美国和西方文化产业的雄风呢?没有人知道。美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威廉.古德曼( William Goldman)说:无人无所不知!

 

书籍出版、电影制造实在程序太复杂,环节太多。有些作品明明大家都觉得有市场,但是环节重重,结果拖拖拉拉,美国电影《蝙蝠侠》从1979年就报申拍摄电影,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动手,虽然后来非常成功,但是其中耗费的时间可是不得了的长;我自己写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百万字,交给出版商,就审批之类花了两、三年,20世纪末写的,21世纪才出来,短短6年,印刷了15、6次,可见是受读者欢迎的,但是这个程序的复杂,难以想象。美国电影是大产业,就在洛杉矶从业(直接和间接)人员就超过一百万人,几百亿美元的产业,不亚于飞机、汽车工业的规模。但是盈利却很不理想,类似90年代的《狮子王》投入7千万,收入3个亿美元的历史好像一去不复返了一样。三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分析现美国在那些在网上听音乐、下载音乐的人,基本可以分为八个群体,发现那些评级最高的、最流行的音乐,特别是歌曲,倒不是被下载最多的,在这八个群体中,下载率排名第一位的歌都基本从来不同,这个调查结果起码从试验来看,是没有规律的,英语叫做“random “的。

 

 Simon & Schuster 要建的那个叫做MediaPredict的网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市场细分是可以做的,并且未来的产品是可以预期的。市场预期( prediction market)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都一直行之有效,好像没有过太大的偏差。如果市场可以预测,那么投入的风险就小得多,盈利的预期也就准确得多,对这些文化产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其实这种预测本身风险很大,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比如电影公司,人事、机构、技术、预算等等各方面的变化性都很大,记得好多年前,科文.科斯纳主演的《水世界》( Water World)本来好像一起都运作正常,等把整个电影场景“水世界“在夏威夷做好了,一场台风全部摧毁,从头再来,时间、预算全乱套了,加上电影脚本问题多,因此成了一部著名的亏本大片。农产品、矿产品都有”期货“,英语是“future commodities”,就是“未来商品”的意思,为了使得文化产品,特别电影产品比较有预测性,因此好莱坞证券交易所( the Hollywood Stock Exchange)就成了电影业的期货市场了。这个期货的综合参考指数相当完整:公司表现、奥斯卡奖纪录、每个演员和导演的长期和近期表现等等,因此预期的结果精确得有点让人震惊。我就看这个证券交易所的预测一项,可以说明他们的预测精确性:他们预测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项目和个人准确率达到80%!而在过去4年内他们预测的奥斯卡最佳导演、演员、电影无一差错。这个交易所更加厉害的是对电影票房收入的估计也极为准确,不过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好像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妮塔.艾伯斯(Anita Elberse)就是预测的误差比例高达60%,不过我问过好莱坞一些电影公司的高层管理:对这个高误差的说法有何看法,他们哈哈一笑,说就算60%的误差,但是能够有40%的准确,我们也非常非常满意啦!

 

网络信息时代,旧的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方法基本都过时了,而新的方法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注意好莱坞证券交易所的方法,倒是有所裨益的。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你准备如何做大,如何经营呢?你以为是几个官员坐在那里空谈理想,或者国家给几百万补助投资,或者划块地建造一些loft 就可以打造成好莱坞的了?还是靠冯小刚这类说给他钱就能够拍出 James Carmeron 的《泰坦尼克》来的靠嘴巴皮做大的导演能够打造出来的?你没看他那个《夜宴》吗?钱不少吧?如果要用几个字来描述,就是“不堪入目”,靠他们你能够形成一个大产业结构吗?
未必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众EOS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