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时尚、家居 |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我们叫做娱乐工业,虽然听起来很令人振奋,也的确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是一个超过航空、汽车工业的大产业,但是其实近年来受网络、信息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的冲击,盈利越来越少,产业本身也有点岌岌乎可危的情况,正在设法找补救的方法,我们胡里胡涂跟着上,看来不妙。
2007年夏天,美国最大的出版商之一的Simon & Schuster
宣布要建立一个网站,叫做MediaPredict,意思是“媒体预估”,让读者来参与他们出书选题评判,这个消息传出来,美国知识界大哗,都觉得是出版商在网络时代出版物销售狂跌的情况下,美国出版界无可奈何的、企图解脱困境的方法,并且肯定失败的(”doomed
to
fail“)。但是,大家都知道,此举是整个创意界正面临的一个困境的反应,在出版界,绝大部分的出版书籍是不盈利的,也就是说出版商投入的人力、物力大部分是浪费了的。最近一期,也就是2007年7月9-16号这一期的《纽约客》(
New Yorker)杂志上有詹姆斯.苏洛维斯基( James
Surowieski)写的一篇文章,叫做《成功的科学》(the
文化创意产业听来赚钱,事实上问题大大,其实这个情况也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记得2001年,我在香港参加一个包括香港政府、设计师协会、出版商协会、包装协会等等在内举办的论坛,我也是被邀请讲话的人之一。与会的好多人都告诉我:香港娱乐业、电影业、出版业其实都不妙,要不是怎么开这样大规模的一个讨论会呢。我和香港娱乐界大师黄霑谈这个问题,我觉得香港政府可以学习美国政府:建立一个类似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全国艺术基金会这样的基金组织,首先支持那些不赚钱的、严肃的艺术,而市场机制就让私人的文化产业去做;黄霑一口反对,他说这是自由市场经济,香港是个因为有残酷的经济、市场竞争才成功的城市,因为政府千万不要管,就让文化产业自生自灭,死了活该,成功了就是一个胜利。当时自然是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的。你说香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曾经有过全球第三大的娱乐产业,都能够垮成这个样子,美国的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看书的人越来越小,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但一般严肃读物、小说的读者锐减,就是漫画看的人也不断减少,网络、电玩已经把好多年轻人吸引过去了,甚至成年人也都跟随转向,音乐产业的总收入大概只有10%是纯利润,电视台的连续剧大部分是亏本、低收视率的;根据经济学家Art De Vany 估计,每年上十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生产的电影中大概只有6%的电影是赚钱的,其他都亏本。这种情况,使得好多电影这类的我们称为“媒体公司“( media industry)的企业不得不用多种经营的方法分散风险,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奏效,重振美国和西方文化产业的雄风呢?没有人知道。美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威廉.古德曼( William Goldman)说:无人无所不知!
书籍出版、电影制造实在程序太复杂,环节太多。有些作品明明大家都觉得有市场,但是环节重重,结果拖拖拉拉,美国电影《蝙蝠侠》从1979年就报申拍摄电影,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动手,虽然后来非常成功,但是其中耗费的时间可是不得了的长;我自己写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百万字,交给出版商,就审批之类花了两、三年,20世纪末写的,21世纪才出来,短短6年,印刷了15、6次,可见是受读者欢迎的,但是这个程序的复杂,难以想象。美国电影是大产业,就在洛杉矶从业(直接和间接)人员就超过一百万人,几百亿美元的产业,不亚于飞机、汽车工业的规模。但是盈利却很不理想,类似90年代的《狮子王》投入7千万,收入3个亿美元的历史好像一去不复返了一样。三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分析现美国在那些在网上听音乐、下载音乐的人,基本可以分为八个群体,发现那些评级最高的、最流行的音乐,特别是歌曲,倒不是被下载最多的,在这八个群体中,下载率排名第一位的歌都基本从来不同,这个调查结果起码从试验来看,是没有规律的,英语叫做“random “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