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受之巴黎手记》抢先看

(2007-06-19 15:25:05)
分类: 房地产、城市
 《王受之巴黎手记》抢先看

  这本小书其实是我在巴黎的一些札记和速写的集合,这些年来,因公因私,出入巴黎多了,有时候在博物馆泡半天,有时候就到里沃利大街的英文书店淘书。带部数码相机、一个速写本、一支钢笔,一部手提电脑,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就慢慢成了一本书了,因为就是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本旅游手册,也不是巴黎正传,个性很强,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有趣的。

  本来这本书没有这么快出来,因为我手头的事情好多,但是这本书的概念我是去年和母亲谈过的,她老人家很喜欢我的画,因此说“你既然有这个计划,就早点动手,早点出版,给我看看”。没有想到的是她突然在今年(2006)7月4日去世了,伤心之余,我出于对母亲的纪念原因,把这本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但是还没有动手写和画的书稿提前动手,文字、速写、插图、照片和在一起,在这里一方面奉献给喜欢艺术、建筑的读者,一方面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追忆,希望她老人家在天堂能够看到和喜欢这本书。母亲的追悼会开完之后,回到美国,我就动手编这本书,有个很积极的目的和动力,因此书很快就出来了。

 

   对不同的人来说,去巴黎的目的是不同的,游客自然去罗浮宫、凯旋门、协和广场、凡尔赛,坐着旅游团的空调大巴,在景点上争先恐后的拍照留念,巴黎人有点躲他们,喜欢自己慢慢看的人其实也在躲他们,在罗浮宫,你看见上百个穿金戴银的韩国的农民、或者我们那些周身名牌服饰的暴发户们排着队在“莫娜莉萨”前面拍照,你真是唯恐避之不急。其实也不怪他们,他们来一次不容易,再说你要他弄懂法国文化,下辈子吧。有些小资自由游,拿本导游书,买张地铁通票,乐在其中;艺术家们挤在博物馆里,设计师挤在大道区的名牌店里,文化人在左岸咖啡馆里,谈恋爱的躲在塞纳河边路下面的林荫下卿卿我我,那么大的一个城市,地铁四通八达,真是各有各的乐园。

          ……

如果自己去,就住在离开共和国广场一站路的一个美式的自助酒店了,主要是舒服一点,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总是希望房间大一点,宽敞一点。加上那里离开地铁站很近,出入就方便了。还有一层考虑,就是那里离开中国人的市场才三站地铁,去吃碗馄饨面之类的,方便得很。不过那里中式饮食的水平,和我们熟悉的洛杉矶、温哥华、多伦多就没得比了。那个区比较平民化,和列诺克斯酒店那个去比,差了几个等级,因此反而觉得更加方便。可见自己不是个做贵人的料。

 

  在左岸那些书摊后就是塞纳河的堤岸,那里可以看见17世纪兴建的“新桥” (Pont Neuf, new bridge),而宏伟的巴黎圣母院就在对面的“城市岛” (Ile de la Cite)上,从旧书到圣母院之间,是开阔的河面,是婆娑的梧桐树,是斑斑驳驳的石围墙,是巴黎的天空和云彩,那是一种情绪,一种迷恋,是一个延续的、一脉相承的历史的铺陈,在巴黎的街头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炯永。整个巴黎就是一部翻开的历史,特别是沿着塞纳河两岸,历史的气息更加浓厚。

          ……

     的确,法国军人是很吊儿郎当,看看军事博物馆也就知道,他们也就这个水准,法国军队最后一次大胜仗还是1805年前后拿破仑带领他们打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从来都是败仗连连,在北非、在越南被打的大败不用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马恩河也仅仅是靠着英国军队过海峡来帮忙顶着才没有完全丧失国土,美国军队1917年参战才解了他们的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把国家失给德国人了,基本没有什么抵抗,这个国家的军队,就是人好看,浪漫,制服漂亮,打仗是不行的。

 

  古怪的法国人。

  试想有个国家,那里的人一年才工作34个礼拜,一年有7个礼拜带薪放假,中午吃饭要一个半钟头到两个钟头,他们的饮食是全世界吃的油腻腻的奶酪、干酪、高胆固醇的鹅肝和蜗牛、大块的红肉,中餐和晚餐都要喝酒,除了上班走路之外,基本不怎么运动,但是他们的寿命是西方国家最长的一个;一个民族对方便快捷的超级市场没有多大兴趣,却喜欢我们中国的老人家一样每天逛市场买菜,回家自己烧饭吃,工作时间短成这个样子,还整天罢工,说劳动时间太长了;他们却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疗福利制度,看病基本不花钱,很多大企业是国营的,基本连连亏损,工会却强硬得很,动不动就罢工怠工;但是他们的私人企业中工会力量在整个西方最弱,但是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西方国家却最高,虽然整天看见这个国家的人一堆堆的在街头闲坐喝咖啡,喝红酒,也没有什么人打手机电话,没有什么人拿手提电脑做事,早上看是这批人,下午还是他们在那里,整天坐着胡扯,好像没有事情做一样,但是这个国家公民的人均收入却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之一。你说这不有点天方夜谈吗?你不感到古怪吗。但凡你看见这么一个国家,那你必定是在法国无疑了。

      ……

   你去巴黎去得越多,你就越困惑。好多在其他国家是常理的事情,到了这个国家就不是那样了。营养学家告诉你:在西方国家中,这个国家的公民抽烟最厉害、喝酒最多、油腻的食品吃得最惊人,但是寿命却最长,在街头基本看不见胖子,心脏病比率也比美国低得多。大家叫这种现象为“法国谜”(French Paradox),或者我叫的法国“魔盒”。反正是搞不懂。

         我一直在找有关法国人的书看,都太学术化,看是看完了,还是搞不懂。最近在巴黎的里沃利大道上(那里有两家恐怕在欧洲非英语国家也是顶级的英文书店)找到一本很过瘾的小书,是两个学者、记者写的,叫《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Sixty Million Frenchmen Can’t be Wrong),副标题更叫绝,是“Why we love France but not the French”,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法国但是不喜欢法国人”。你说有多逗。

      ……

  我去法国好多次,就不断的四方接触,到处游历,书也买得多,不过真是有困难。第一是我的法文烂的很,勉强能看,讲就困难,靠英语是靠不住的;第二是法国人最讨厌美国人,因为美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市民型的通俗文化上实在比法国人强太多了,法国人哪里能够咽下这口气啊!因此每当我所是个美国人的时候,对方总是给我白眼。

 

  我对法国其实有好感,因为喜欢它的艺术,她的时尚,喜欢巴黎,喜欢那种什么都不忧愁的自在生活态度。因此,纵有这么许多不利条件,还是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写出自己的感想,也就成了一书,没有什么学术意义,就是个兴趣吧。

《王受之巴黎手记》抢先看

?/P>

  这本书其实是文章和自己画的插图、速写两者的合一。因为除了我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写作之外,我还喜欢画画,但是从来不认为自己有艺术家的天才,还是写文章多,所以好多人不知道我能够画。去年有个某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学生,居然发现我还懂点设计,已经非常奇怪了,后来看见我在给一个国内很大的房地产公司的规划图在做修改意见,正在画张设计改进的建议草图图,张大了眼睛说“原来你还可以画两笔!”我就喜欢这个感觉,自己不是什么大艺术家,少了多少“大师”的负担!而自己能够画,又有多少乐趣啊!

 

  法国的趣味,法国的浪漫,在我的这本书和这些画里面,可能和别人的不同,有一些很有趣的地方,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也喜欢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