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弄堂石库门房产家居里弄建筑 |
分类: 房地产、城市 |

我最早领略具有院落、天井的现代住宅是在上海的石库门中,石库门是上海在租界建造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包含了中国传统院落、天井的现代住宅,也是上海很独特的一种住宅类型。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进门去,院子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圈在房中央的,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驾式,墙是隔音的墙,鸣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幺就做什幺,谁也拦不住的。”
其实,类似上海里弄建筑住宅区在其他有租界的城市中也还有少许,比如汉口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界处,有些里弄就很与上海的里弄相似,也有些类石库门的住宅,可惜在上海之外,石库门就完全得不到重视,拆多留少,等到那些城市知道这些建筑的意义的时候,可能已经全数拆光了。无知,可惜。
石库门里弄,是外面人的叫法,上海人简单称之为“弄堂”。
石库门的历史,就是上海的连排住宅、住宅小区发展的历史。
这些里弄建筑与上海的殖民地历史密切相关。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厢一带则为华界,看看上海旧地图,可以看到外国人对于城市的观念与中国完全不同,老城厢完全是城门围合,与黄浦江没有关系,最早的英租界,以黄浦江为依据,开设与江边垂直相交的街道,道路方格布局,讲究运输方便,是现代上海的基本规划模式。
早先的租界各自为阵,互不干扰。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186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国人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商见有利可图,乘机大肆建造低价位的住宅。为了防火,上海租界取缔简易木板房,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为了容纳更多住宅单位,设计师将欧洲的联排集合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
这种早期的连排住宅,或者说是石库门的早期形式,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几进几出的天井相套相比,也无法营造庭院氛围,但它毕竟还保持着中间规整的客堂,楼上有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是具有现代形式的中国人的集合住宅,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位居闹市,关起门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石库门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也正因为这个石头门框,被上海人取来称这种类型的住宅,叫"石库门"。
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 “老式石库门”。,后来的改良了,叫“新石库门”。从整体看,“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连排住宅(或者说“城市屋”)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
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等。
在思南路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这个住宅区是在1918年前后建造的。
191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有了一些变化。弄堂的规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面、结构、形式和装饰都和原有的石库门弄堂有所不同。单元占地面积小了,平面更紧凑了,三开间、五开间等传统的平面形式已极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单开间、双开间的平面。建筑结构也多以砖墙承重代替老式石库门住宅中常用的传统立帖式,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而很少像过去那样用石灰粉刷,石库门本身的装饰性更强了,但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影响的装饰题材越来越多。
这种弄堂被称为"新式石库门里弄"或"后期石库门里弄"。其分布范围也较老式石库门弄堂为广。较典型的例子有淮海中路的宝康里(1914年),南京东路的大庆里(1915年),北京西路的珠联里(1915年),云南中路的老会乐里(1916年),和淮海中路的渔阳里(1918年),等等。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
在新式里弄中,石库门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等。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作为入口门框的石库门和内部露天空间的天井是石库门弄堂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空间元素和视觉元素。
先说石库门。石库门由门框、门楣和门扇组成,尺度高大。门框早期多用石头砌成,后期则石头、砖头和水泥都有。
早期门框多简洁,无装饰。后期则多有装饰,往往有多重线脚。有时在门框两边也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的壁柱,而古典柱式中又多用科林斯式或爱奥尼式柱。门扇一般采用5-8厘米厚的实心木门,以门木轴开启,门面黑色油漆,门上有铜制或铁制门环一对。黑色门扇加上金属门环,使石库门住宅平添了几分庄重。门楣部分是石库门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
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其中也有一些门楣做成颇为地道的西方古典山花式样,如三角形或弧形的山花,有时也有巴洛克式卷涡状山花。有些石库门中,在门楣与门框之间还有一个个过渡层。装饰上比上部的山花形楣饰简洁,两旁是门框两侧凸出墙体的壁柱的向上延伸,中间内凹部分则有浮雕装饰,亦或写上四字吉祥额批。
石库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天井。天井是权当传统住宅的庭院用的,同时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常有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说。
弄堂身处大都市上海的中心,使用对象为城市中产阶级,地价、房价限制了住宅的面积,无法在住宅中留出大宅院。而小小的天井也就充当了传统住宅中庭院的作用,使紧凑局促的空间增加了一些通透感。
从大尺度上说,弄堂住宅是一种高密度住宅。建筑间距狭窄,缺少大面积室外空间。但从小尺度来说,天井的设置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使房屋不觉拥挤,市内外空间交相辉映,在心里感觉上建筑密度被大大降低了。
对内来说,天井是一个“外部空间”:没有屋顶,阳光和雨水可以渲泄而下,花草树木可以茁壮成长;对外来说,天井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部空间”。进入天井,客堂间落地的通长格子门,两厢大片的花格窗,都使天井与室内空间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室内室外被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