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有 竹
——“菩提谷”小记
第一次听阅读者CAFE的客人聊起民宿“菩提谷”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期待。尽管这些年来我一直对旧建筑的改造颇感兴趣,但眼见民宿已渐成时尚人士追逐的新趣味,就不免消减了一丝兴味。秋天临近的时候,“菩提谷”的第一座小楼,终于在密林幽谷中完型、现身。考虑到各种便利,菩提谷主SONG决定将坐落于余杭鸬鸟镇的BOUTIQUE精品酒店前台延伸到良渚文化村的“春漫里”,我们“阅读者”也因此成了真正的近水楼台。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TXOPTbr09&690
于是,我与CAFE里的几位熟客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菩提谷”的第一波客人。事先早就听说“菩提谷”目前只有四间客房——如此规模,在我未识其真面目之前,总觉得作为一家酒店小得有点匪夷所思。然而,当我推开厚厚的竹扉,拾阶而入“菩提谷”厅堂的霎那,我好像明白了一个山居民宿的真正意义:如果能将屋宇安置于最自然、最美好的山水间,那对于生活在这屋宇里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充分感受山水美好更重要的呢?倪瓒笔下《容膝斋图》里揽尽疏淡幽逸山水的草亭,哪怕小到只能容膝,亦足已!
http://s14/mw690/001o7KS0gy6LZnZo3WR3d&690
http://s11/mw690/001o7KS0gy6LZpezH8S3a&690
眼前敞亮的厅堂,一面是粗粝的老黄色土坯墙,一面是可透视山景的巨大落地窗,两相对看,不禁让人有种时空交错感。竹色翠碧如洗,将整个一面落地窗幻化成绿盈盈的山水画屏,也将我的视线牵回到我们来时的山路上——那是一片多么纯净的绿之海啊!青青修篁漫山遍野,唯有清溪、流瀑偶现其间。这里,不是文化村的“春漫里”,无需造了房子,再围合起小广场,再营造出喷泉、树木等所谓景观。这里,是去往安吉峰回路转的山道上,一个美丽的停歇处。和强调与自然对比的建筑设计理念相反,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SONG,要建造一个在山水中可以自由呼吸的小屋,重新唤起他对乡村生活的记忆。
http://s15/mw690/001o7KS0gy6LZoaNAxo7e&690
http://s4/mw690/001o7KS0gy6LZouItH523&690
http://s11/mw690/001o7KS0gy6LZoFqYXwda&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oB56TD79&690
http://s1/mw690/001o7KS0gy6LZoR8Wkwb0&690
“自然就是限制的别称”。在自然环境和材料的限制下,好的设计师反而能迫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开拓自己的想象力。SONG深谙此理,他与他的设计师AYONG一起,极为大胆地、创造性地发挥了竹木、石材以及自然山体的塑造力,将一个破败的农舍改造成了令人惊叹的山水幽居——它仿佛不是被建造而成,而是从这片翠色丛林中生长出来的,一个自然的精灵。
http://s16/mw690/001o7KS0gy6LZoVIM1N1f&690
http://s12/mw690/001o7KS0gy6LZpiH2Ft7b&690
http://s5/mw690/001o7KS0gy6LZpmjr5q24&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pot8jT29&690
相信每个在阳光下走进“菩提谷”厅堂的人,都会被这个空间里光与影的“舞蹈”而深深吸引。这是一个完全在旧建筑之外搭建出来的厅堂,设计师采用了此地最自然、最原生的建筑材料——竹子,来编织一个会“呼吸”的、“活”的天顶。阳光透过竹维天顶的缝隙,静静地拂照到每一个角落:斑驳的土坯墙,厚厚的老青石板,长长的木餐桌,还有每一把木椅……竹管们用它们的影子来编织,织出气息空灵的线条,轻盈得可以起舞。屋内的人,似乎能感觉到竹林里空气的质感与温度。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原来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分明。如果你用好了一个过渡或渐变,屋外的竹林,不仅成为了厅堂内景观的延伸,更因为天顶的材料而被真正移植到建筑中。相似的建筑天顶设计带来的光影美感,我还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廊道里见过,但美则美已,不若此处用得自然而神妙。
http://s5/mw690/001o7KS0gy6LZpxjhZO54&690
苏州博物馆的廊道和天顶(摄于2009年5月):
http://s16/mw690/001o7KS0gy6LZpJepC79f&690
http://s7/mw690/001o7KS0gy6LZpKh7vMc6&690
和厅堂相似的拓建、借景与渐变的手法也被运用于“菩提谷”的楼梯和廊道。同样是依靠窗的透,来制造走廊景观上的纵深感。然而此处的光线投影带来的纹理效果更富于变化,因为廊顶所采用的竹苇编织物,少了些规整,多了分随意和自然。静静地坐在圈椅上,面对一个老旧的红漆木箱,看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墙面上游弋……本来不易被人感知的光的形状,此刻成了实体的存在——它像抽象画家精心构想出来的波纹或线条,让人产生观赏艺术品的欣喜和惊叹;然而它又倏忽即逝了,让人不得不生出对光阴的流连和对无常的喟叹。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圈椅旁的山岩墙体竟然还自由生长着一株色泽明丽的绿植,不禁又要叹服这山居神奇的自然之力了。
http://s13/mw690/001o7KS0gy6LZpOaYZ62c&690
http://s14/mw690/001o7KS0gy6LZpR7LTDed&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pVpr1T49&690
利用光线来隔断,并制造出空间的纵深感,这在“菩提谷”大堂吧有限的空间里也用得很充分,但相对于厅堂和楼廊对自然光线的妙用,大堂吧的人为灯光就无法显现空灵之气了。它不是会行走、游移或蔓爬的阳光,而是各种静态的光。它从不同角度投射下来,却始终在那里,不会有晨昏的湿度,也不会有季节的暖凉。但毕竟它让一个有限而单一的空间产生了承启转合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http://s1/mw690/001o7KS0gy6LZq0bqFi90&690
http://s7/mw690/001o7KS0gy6LZq1kQ7k86&690
http://s13/mw690/001o7KS0gy6LZq4lmR64c&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q6EeE189&690
http://s5/mw690/001o7KS0gy6LZqbq6rO34&690
“菩提谷”另一个巧妙的隔断是在楼前的庭院。这其实是一个在大门外由木材搭建而出的平台。院子一侧的外围是原本就长在山上的竹林,其中几根原生的竹子最为贴近小楼,在搭建木平台时,它们被艰难地保留下来,成了这个庭院中一道天然的美丽屏风,而它的通透和似隔非隔却远胜于屏风。有如摄影师为制造景深匠心布下的前景,这几根修拔的翠竹给画面带来了奇妙的纵深感,却令人浑然不觉人为的刻意。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qrUvah69&690
http://s5/mw690/001o7KS0gy6LZqugGVu74&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qD7g6Za9&690
身为多年木匠的SONG,有着超乎一般人的匠人精神。为了追求自然风格的纯粹,为了达到建筑与自然沉静的和谐,他几乎是不惜代价地努力着。我听他描述过完好保留那几根竹子的艰难,更能想象一楼客房那个浴缸的木材贴面的费时费工。然而,我们终究是感受到了这个独特的浴缸与近旁的山体墙所达到的自然呼应的效果——木条颜色的参差和错落的铺设,是那样地吻合山体岩石立面的质感。如此大面积的裸岩山体被原生态地引入客房,成为浴室的墙体,相信见到实景的人,无不为SONG的这一大胆设计而惊叹!
http://s6/mw690/001o7KS0gy6LZqMBh53d5&690
http://s1/mw690/001o7KS0gy6LZqOvCTub0&690
http://s3/mw690/001o7KS0gy6LZqPSbJ012&690
http://s12/mw690/001o7KS0gy6LZqSMhbJ7b&690
http://s4/mw690/001o7KS0gy6LZqUzkIz03&690
“自然素材满身都是缺陷。破损、腐坏,碎裂——正因为与这些危险是死对头,所以才是自然素材;正因为满身都是缺陷,这些素材才能使空间充满柔和的空气,为我们疗伤。”——一位日本建筑师如是说。相信钟情于自然素材的SONG一定对此深有同感。为了在每间客房内壁采用自然的土坯墙,SONG必须让他的工人在墙体内填充进足够的隔音材料;为了不对室内家具上漆,必须给所有的木材表面涂上数遍的木蜡油;为了让地上的石板也能诉说岁月的安详和雍容,SONG要亲自到台州的乡间去四处寻访老宅用过的大青石……这些有生命的、会呼吸的自然材料,它们修复了环境,也平抚了我们的心。
http://s1/mw690/001o7KS0gy6LZqYtJfyd0&690
http://s9/mw690/001o7KS0gy6LZr3ldNK28&690
http://s10/mw690/001o7KS0gy6LZr8EnMda9&690
http://s12/mw690/001o7KS0gy6LZraGfNNfb&690
http://s15/mw690/001o7KS0gy6LZreaIxwbe&690
http://s12/mw690/001o7KS0gy6LZrg2ArN9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