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处盛开。那些不好的感觉
(2012-04-04 18:0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今生今世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疼痛的经历,最常见的胃痛肚子痛,最难耐的牙痛,最缠绵的头痛,外伤的痛,内患的痛。如果你深切地痛过想必会同意,肉体上的痛苦远远大过心灵上的折磨。我的意思不是将这抽象的两者拿来称重,而是说若领教过身体至深的痛苦,你的心灵会更容易受到恩泽。
因为病情的特性,我对疼痛感受至深,最早开始是小指头的关节痛,后来遍布全身无处不痛。下至脚趾,上至面颊,凡有骨头的地方都一一痛过。痛得轻的时候,像走了很长的路,周身酸胀无力。痛得狠了,就像骨头被摔断,仅剩些皮肉连着,恨不能连刀斩了才好。因为这些年来无一日不痛,我渐由急性子变成了行动迟缓的人,忘了浑身轻快是什么滋味。
近来夜里睡觉,侧身稍久,一边的髋骨总似被火烧。有时耐不住半夜起来吃止痛药,但那不是好的解决办法,止痛药大多伤胃,头晕恶心的难受和痛不相伯仲。有时我便索性躺着,任由疼痛像一辆车从身上慢慢碾过。
家人最感慨的是我对疼痛的忍耐力,而我清楚这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在疼痛的时候,我对自己说,痛只是一种感觉,它和其他感觉没有本质区别,就像接受其他感觉那样,我要接受它。
接受它,平等地看待它,它慢慢不再沉重。
`·平视你的每种感觉
时不时地有人告诉我,某某某也得了我这样的病,二十几年,奇怪,如今竟然不痛了。我听后不免一笑,这不是怪事,痛得久了,有时候连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痛还是不痛。毕竟,当你习惯一种感觉,它会变得像空气一样透明稀薄。
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有浅表感觉和深部感觉之分。痛、麻、酸、软等属于浅表感觉中的提示性感觉,而沮丧,生气,忧虑,恐惧等则属于深部感觉。感觉之间会互相牵连,比如痛能引起忧虑和恐惧,对个体产生好或坏的影响。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也就是上述的习惯了痛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打针的时候如果视线和思维都集中在受力部位,就会感觉特别疼。当生命遇到破坏性的刺激,我们首先要学会用思维调整感觉,尽可能地平视它们,不让主观上过度的重视扩大感觉的影响力。
设想感觉是一排并列安放的小瓶子,每个瓶子身上都标注着它们的特性,比如痛、痒、甜、苦、喜、忧……没错,感觉的另一种特性就是它们总有相应的反面。每当受到外力刺激,其中一个或几个瓶子便会倒下,但其他瓶子会因此而消失吗?当然不会,它们只是还没有受到相应的刺激。
人在感到痛苦或难过的时候,很容易将所有的意念都集中在倒下的几个瓶子身上,忽视自己还拥有其他瓶子——也就是说,忘记自身还有其他的感觉能力。通过想象中的平视,能够客观地看到其他感觉能力的存在,倒下的不过是其中几个,感到痛苦,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感受到喜悦,感到忧虑,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感受快乐。
我个人很朴素的体验,是当我感到疼痛不适,就去寻找让身体舒适的刺激,比如找个好的姿势坐着或平躺,比如泡热水澡或烫脚,比如听音乐或看电影转移注意力。同样,当你感到忧虑悲伤,如果不想一直沉浸其中,就要积极主动地找出能够带来喜悦快乐的刺激,做真正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如先前所言,感觉之间会互相牵连,正面感觉接受得越多,负面感觉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就会相应减轻。要记得,那不过是一些并排站立的瓶子,瞄准那些漂亮的瓶子吧,子弹在你手里。
·情绪会来也会走
通常我们把深部感觉称之为情绪。情绪同样基于外部刺激产生,由于外部刺激很少出现长期连贯的持续性,所以情绪是一种流动的,会来也会走的东西。
刺激发生在一瞬间。那一瞬间,或许朋友与你决裂,爱人冷漠离去,亲人与世长辞,要知道,这些都只是片刻发生的事,它不会呈延续性状态。也就是说,你的感官并不会一直受到事件的刺激。然而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它会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经常带给我们“黑暗没有尽头”的错觉,其实不用如此绝望,正如物体受到敲打之后会出现晃动,当敲打停止,晃动也会慢慢停止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情绪都会慢慢消散。每当有人问我心情不好又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说不怎么办,等那情绪过去就好了。
不久前我看了一本关于禅修的书,里面提到打坐时内心出现的杂念。作者说,很多人打坐是为了达到内心宁静,力求摈除杂念,可是这些人往往最容易被杂念所扰。他们忽略了杂念是正常的心绪,如天空中的风和浮云,它们会来也会走,唯独想通这一点并如常地看待杂念,才有机会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宁静。
打坐只是打坐,它不应具有任何的目的性,正如感觉只是感觉,它只负责呈现感官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打坐中的杂念和感觉到负面情绪是一样的,都短暂而即兴,执着于它其实就是抓着它不放,让我们感到辛苦的,最终是我们的执念。
尽管已经是病患中的老油条,我也并非时时刻刻都保持着豁达淡然的心态,一样会时不时地为疾病痛苦,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所烦扰,静不下心来做任何事。这时候我知道倘若坚持只会很糟,不如停下来,看看喜欢的风景,等着困扰如云翳散去。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外来的刺激会持续发生啊,比如和一个虐待狂谈恋爱,比如有过分严苛的父母。那么我倒要问,难道你真的是物体吗?除非你愿意被负面情绪所包围,否则在受到难以面对的刺激时就要懂得躲避、变动、调整状态至保护自己。那些如我一样长期受到病痛刺激的患者朋友,相信我,学会管理情绪,是痛苦中最重要的自救办法。
兔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