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由的人——读水木丁《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2012-01-11 17:31: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记 |
曾经和一个朋友说起我不喜欢写书评,因为烂书懒得说,好书不必说。其实这或多或少是对自己疏懒、不愿思考的一种推脱。随着时间的流失经历的增多,我慢慢发现,对于一件圆成之事物,自己的确是无话可说的。若问何谓圆成之事物,我能够告诉你的却是万事万物。这看起来着实有点故弄玄虚,然而我的感想正是如此。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和习性,所谓善恶正反,不过是世人从各种角度加诸于它的诠释,这些不同角度,最终指向的是人的本心。
因而我不大看情感信箱专栏,不怎么关注人物采访以及谈话节目,更不留意街边突发的争执……说起来不关注的东西实在太多。对人和世界所存的好奇心很少,许多事情都是过目则忘,难以留下太多印记。就我自己而言,不太愿意对旁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因为觉得那终究都是无甚意义的事,人生须得自己去体验和经历,然后方知道,没有哪一条路是所谓正确,也没有哪一条一定是错。
同样,我也较少将自己的困惑求助于人。年少时候很喜欢写信,现在越来越少,与人对谈时往往没有什么问题。不是说我已经全然通透,还是那句话,深信所有的问题我们最终都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交谈和沟通都是好事,因为旁人可以提供给你一种新的角度和高度,但你绝对不可期望谁授以你通用的招数,人生的难题没有必杀技。
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东西,高人也如是。你不会见到任何一个武断犀利满脸戾气的“高人”。所以我所见到的水木丁,也是个没入人海便无影无踪的普通女子,面目舒缓,十分自若。去年6月我在北京住院,冒昧地“请”她来看望我,彼时我们是陌生人。短短聊天,没有“豁然开朗”,也没有“醍醐灌顶”,因为我没有带着任何问题与迫切的期待和她见面,套用一句老话,“没有陌生人,只有没见过面的朋友”。我对水木丁的感觉便是如此,她与她的文字是一体的,从容豁达,坦率诚恳,没有架子。
喜欢水木丁,常常去看她的博客,也和她在同一本杂志上写文。我不会特意地看她的栏目,只要看了必然会心一笑,从中感到一种流动的光。她的回答从没为我解决过任何问题,我在她的文字里所感到的,是难得的通融和共鸣。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既“出世”又“入世”,在我看来,已经不需要“出入”二字,因为对于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来说,无所谓出入。
很愉快看到水木丁的书信集的出版,《我们心中的怕和爱》恐怕是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情感回信中最好的一本。这本书的好,在于其写作者,是一个真正对事情有懂得,对万物有慈悲的人。水木丁在书中引用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我们见过它很多次,自以为理解,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细读那些个案,我很感动于水木丁的“懂得”,她从未站在哪个单一的角度评断是非(事实上大概我们任何人都不具备这个资格),而总是站在超越于男性、女性,从人性,甚至自然的角度,去理解投递在信箱里的一个个难题。更打动我的,是她的“慈悲”,正因为对人事有了“慈悲”之心,所以她真正做到了尊重,尊重每个来信的苦闷的读者,认真回信,也尊重故事里另外一些看似“制造”了问题的人,不盲目批评。
尊重,或许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
这是一本“不必说”的好书,信手翻开都是好句子,它们直白,端正,有态度,但不强硬。我自己是买了几本送朋友,开句不过分的玩笑,它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品,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阅读。其实我觉得它更是一份很适宜于表达关怀的礼物,朋友分享,情侣互赠,家人共赏,真正有情谊。至少我和我的几个朋友都这样做了。
我们都渴望做自由的人,埋怨被束缚,埋怨不公平,埋怨被辜负,埋怨没选择。当这些情绪泛滥形成牢笼的时候,是否问过,我们对于自己、对身边人事是否有足够的懂得。有懂得,才会有尊重,有了尊重,才能完成爱的第一步。而等到真正学会爱,我们就拥有了心灵的自由。
那并不意味着你有了打破一切约束的能力,而是说,对你而言再没有真正可以构成约束的东西,失恋的痛苦不能,被歧视的屈辱不能,什么都不能。
世人的症结有许多种,但世人的症结又都何其相似。没有人单一地生活在快活之中,生活也不会让人真正一无所有。曾有人问我,“你觉得一个人最可悲的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是他总认为自己是‘可悲’的”。当你试图抱怨生活,抱怨身边人的时候,也许可以想一想,对方是否同样也在默默忍耐。水木丁的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从小都会的那句大白话,“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难得的是,她不会提倡一味观照别人,她同时强调厘清自己。厘清自己其实不需要太多智慧,只要足够诚实宁静就行,我很欣喜的是看到水木丁在书中另外一些见解,它们之于这个混沌的世界是如此简明扼要,生动有力。那是出自于一个自由的人生命的广阔,她的确给我们展示了更好的角度和风景。
人和自己相处一世,往往最不了解的却是自己。想清楚现在手中的生活,想想所要的和不要的,再想想那些看似困顿的问题,倘若还是不能获得一丝明朗,那就去看水木丁的《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吧,或者给她写封信聊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