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人生的空镜头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记 |
一时间所有的美和日光都黯淡下来,美子愣了半晌,终是没有勇气再折回去。
对一生都在寻求着美的美子来说,那一瞬间,一定有什么东西在心里轰然崩塌。她触及到的现实,让她体会着眼前的美不过是一种易于破碎的假象。她茫然失措地在半途下车,在一处河边停留,也许是联想到女孩儿自杀的情形,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坐了很久。
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有两三次我几乎睡去,不折不扣的闷片,名字叫《诗》,主线索也是一个老妇人学习写诗的过程,可想而知这样的题材有多虚,多闷。老妇人爱美,她心中的诗歌自然也是美的。所以在诗歌会里,美子对擅用直白低俗语言写诗的警察感到难以接受。她去学习写诗的本意,正是像她喜欢穿的那些薄纱碎花美丽的裙子那样,是试图在琐碎卑微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份超脱其上的向往,一种灵魂层面的高洁。
可是诗歌训练班的老师有一段话:想写诗,你必须善于观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我们是在观察中生活。你们多少次见过一个苹果?一千次?一万次?一百万次?错。你们以前从未见过苹果,一次都没有。对苹果产生兴趣,去和它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它。凝视它,观察它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它,运用想象力,想象阳光被吸收到苹果里,这才是真正看见一个苹果。如果你们真的看见了什么,你可以自然而然的有所领悟,例如春天的积水,请准备好纸笔,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凝视生活,观察它的阴影……美子很快得知相依为命的孙子在学校和同学一起强奸了一个女孩,而那个女孩跳河自杀;又在做兼职的地方遭受了偏瘫老人的性要求;并且确诊自己患有老年痴呆……她零散的关于诗的记录开始出现在这些地方,这些在世俗眼光里毫无美感的地方,违背了她原先以为诗歌“美”的本质,尽管它仍旧以花朵、树叶、鸟鸣等极其诗意的方式出现。
影片的基调是压抑的,剧情荒谬又现实。面对女孩子被强奸数月之久,以至于自杀的事实,施虐者的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并非惩戒;学校的老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自身的声誉;而几个男孩的反应更是冷漠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除了如常念书游戏看电视之外,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看到美子将女孩的照片放在饭桌上,孙子的反应只是愣了一下,然后问外婆,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饿死了。
整部影片中除了女孩的母亲在开始一幕悲怆的哭泣之外,沉重的人只有美子。一切太平静了,甚至可以说,镜头中的一切都很美,黄昏时候散步的老人,打羽毛球的孩子,随风闪动的树叶……然而就是这平静的美中,罪恶发生了,死亡也发生了。于是我感到,有一些什么更大的东西正在这平静之下死亡着,犹如从内部不断溃烂无声腐朽的阳光下的水果。
唯一爆发的一幕,是美子去质问她的孙子,但未果,孙子将头紧紧埋在被子中,不愿意面对也不愿意承担业已发生的事实,她无法和孙子达成沟通,甚至连一句想象中起码的抱歉都听不到,她无能为力,甚至关不了孙子的电脑。不断遗忘的名词,动词,让她感觉这个世界对她徐徐关上了门。
无能为力,于是有一幕,她蹲在夜里哭泣。又有一幕,她和偏瘫老人发生了关系。
我不是很能理解发生关系的那一段,导演想到表达什么,是美子想要完成和这个世界的一点点沟通,还是对自身环境以及偏瘫老人的同情。但我确能够明白那种冲动,也许根本不是受单纯的动机所支使,也许里面有同情、毁灭、发泄、救赎等种种复杂又矛盾的情绪。
最后孙子仍旧被警察带走了。彼时美子正在和孙子打羽毛球,警察结果男孩的球拍,和美子一下下地将球抛来抛去。美子一边打球,一边回望被带走的孙子,内心大概是既赞成又难舍吧。她一心想要庇护的孙子,她爱的孙子,也是她所难以原谅的丑恶的一部分。
我喜欢看的一段情节,是写作班里的同学分别回忆自己难忘的人或者时光,有个男人说,我一辈子没有什么快乐的事,哦,我住了几十年的地下室,不久前我搬家了,搬到房子里,忽然觉得好高兴。大概是这样的句子,看了是能让人流眼泪的。更无须说回忆起相爱的人的女人,她们说的都是美好的记忆,却又无不夹杂着痛苦和辛酸,个中滋味,则就是生活与诗意的真相,实在是不胜唏嘘。
抛开丑与暗去空谈诗意,或许本来就是荒谬的,是不可能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的诗意,本就是交织着痛苦与甜美的东西,是赤脚行走过荆棘和草地,是在大雨和烈日下奔跑跌倒,是经历了一切而最终放手任其消逝。
许是因为如此,影片的末尾,有了诗歌,却只剩空镜头。
漫长,空无,犹如生,很难单纯地说它美,或者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