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深处的暗和光

(2011-04-23 15:0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记

 

今晨天阴,起床后恹恹无力,裹着毯子在沙发上看下载了多日的《告白》,电影如一支超长的MV,浓烈阴郁的画面使房间更暗。关于这部片子我看过豆瓣上有极为分化的评价,或者说很好,或者说很糟。从叙事结构以及摄影风格来说,这电影绝非我的菜,因它太用力,像日本伶人过分涂白的脸,强调着人去注意主题的悲怆,有做作的嫌疑;但它所涉及的主题却又是我所愿意探讨的,关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光与暗,罪与罚。

暗,我的意见是,它总与光相陪衬。虽然我们所在的世界里绝对的暗也是有的,比如毫无来由的杀机,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因为没有动机而在许多年之后才获告破等等,但我想那样的人其实已经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他将自己神化或者物化了,前者负担有惩罚的职责,而后者则无心无血,与死物无异。

片中有句台词大概是这样说的:恐惧的人都是弱者,他们只有去欺负更弱的人。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前些日子频发的歹徒袭击幼稚园等等,世上绝大多数的恶追根溯底都和弱、惧有关,就如同绝大多数的恨都和爱有关,暗都和光有关,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告白》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些事。

 

看这样的片子,被大堆浓墨重彩的画面推挤着去接近主题,去嗅闻尸体身上血腥的气息,去直视痛苦的眼泪和刻骨的仇恨,其实非常累。如我们所见,日本人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在8万人左右,还不算上未被统计的部分,他们死在樱花下,山谷中,地铁里,这是经济急速发展和各种文化产业同时膨胀的副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地漏在生活的罅隙里,渴望被爱和关注,渴望交流,渴望公平……

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电影里缩小为某种标志,《告白》里的中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他们用传简讯的方式讨论着一切事,却很少有真正的对谈和交流,他们夸张地嬉笑,鼓掌,跳舞,如同一只只被装了电池的玩偶,被庞大的繁华世界淹没着,浸泡着,实则没有灵魂。电影由始至终被喧哗和音乐充满,却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隔离和寂寞。《告白》这个标题也非常妙,它明显是单独的,忏悔式的,被阻断了交流可能的一种叙述,只发生在每个人的内心。

这真是一个不太妙的清晨。来谈谈我对电影的几点看法吧。

 

 

1.黑暗来自于光。

 

电影由女教师森口的告白开始。

森口在即将离职的一节课上,以非常平静的口吻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4岁的女儿被班上两个学生(植树与修哉)杀死的过程。顽劣的学生一直沉浸于嬉笑打闹之中,即便听到这样残酷的事情,也只是稍微停顿了打闹,尔后继续。直到森口说出她在发放给学生们喝的牛奶里加入了艾滋病毒的血液时才引起了彻底的恐慌,所有人立即逃离有可能被感染的那两位凶手,一瞬间的退散强烈地突显了人性的自私。植树与修哉从此过上了不同的生活,一向自卑的植树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躲在家中不敢出门,修哉虽然如常上学,却饱受同学们的欺负和歧视,只有一名叫做美月的女生愿意接近修哉,因为她自身也是问题少女一个,她懂得修哉的寂寞,最终被修哉所杀。

电影里每个称得上主角的人物都犯下了杀人的罪,他们极尽可能地释放了生命里的黑。然而那些黑究竟来源于何处?修哉提议杀死森口4岁的女儿,起因是自己年幼时被母亲抛弃,他渴望成为新闻焦点,获得母亲的重视和爱;植树最终杀死森口4岁的女儿,是因为长期受到同学的轻视,渴望通过杀人证明自己是强者,获得社会公平的对待;植树的母亲意欲杀死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她猛然发现善良的植树已经一去不返,渴望用死亡洗清罪恶,从而找到灵魂的回归;植树最终杀死自己的母亲,是在被她捅了一刀之后,感觉世界全然崩塌失去最后一丝理智而为;

被修哉杀死的女同学美月,自己就是一个曾经毒杀全家人,并一直怀有自杀心意的暗黑女孩,与其说是修哉杀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杀死了自己,她的行为是我们一开始讨论的全然的暗黑物种,物化,冷血,她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疑惑不解,是将她推向死亡的重要原因;森口老师用一系列的心理压迫导致修哉最终杀死了自己挚爱的亲身母亲,她对修哉的恨,也是源于对自己4岁女儿深切的爱。

电影里每个犯罪者同时又是受害者,可见天使与魔鬼在他们身体内部共存,就如同暗与光此消彼长的关系,或者更接近于彼此催生。很难说哪一个才是事情真正的本质,哪一点才是事情最大的元凶,《告白》里反映出来的是宏大的主题,是社会许多软弱的细部将事情推着往悲剧发展。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是相当繁杂的,亲友同学间的冷漠疏离,社会舆论的导向偏移,法制的罅漏不足以成为软弱者自我保护的工具……但这种种尖锐的表达,又都指向同一个点:爱的缺失。

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人在扭曲黑暗的环境中所迸发出来的极致的恶,其实在根源处有着深深的向光性。我们用恶做工具,往往是为了实现对善的追寻。事情的一开始肯定不是这样,但怎么会变成这样,何以只能用恨去实现爱,这两者看起来是如此矛盾,却又是如此和谐。如何解决人性里最为复杂的一组冲突,似乎没有绝对有效的办法,因为我所看到的周围的变化,某些也如邻国那样渐渐走向极端。恶的人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呼吁公平,怯的人用焚烧自己的方式请求重视,这些行为是不值得鼓励的,是悲哀的,然而也是无能为力的。

且能说的是希望大家珍存万物,时时思量根本,不可忘记最初的爱,以及对光的期待。

 

2.由灵及肉的罪与罚

 

药家鑫前日宣判,希望他死的是大多数,包括我在内。但这并不表示看着他在法庭痛哭跪下的那一刻,心里没有恻然。出于人性,我非常能理解他杀人那一瞬间的心理,作恶多数来自于恐惧,他一定也是怕得瑟瑟发抖了,才失去理智痛下杀手。但理解不等于包容,不管从何种角度,作恶者都不具备被包容的条件,可怜人必有可恨处,可恶者也必有可悲处。电影《告白》以多人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突显了每个生命自有悲哀与难处,但森口老师的复仇是坚决的,彻底的,从灵魂到肉体,用最残忍的方式将恨意宣泄得淋漓尽致。

修哉本来用以在结业式上自杀的炸弹被森口老师拆下,转而拿到他母亲的办公室。修哉因为痛失母亲的爱才以一系列的犯罪行为渴望引起对方的理解,然而最后他按下爆炸的遥控按键准备自杀时,却杀死了他最爱的母亲。这是天大的嘲讽,也是最严厉的惩罚,修哉在电话里听到森口老师冷静地陈述一切时整个人完全崩溃,他杀人,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因为年龄的缘故,等着他的并不是痛快的死亡,而是森口老师所说的,“重生的开始。”这是全局里最为残酷的一点,死亡不是最糟糕的事,糟糕的是你爱的人死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消失了”,而你还活着,你只能像狗一样活着。

被森口老师利用的男老师(忘记名字),在她多次扇动下抱着一颗热忱的心去另一名凶手植树家,试图劝解他重新上学。我们看到的是怎样愚蠢的劝解?男老师在学生楼下大喊大叫,不顾一切冲进学生的房子,他是在劝解吗?不,他是以爱的名义行犯罪之实,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好,而实际只是为了达成自己作为老师的职责,还有表达对另一位老师的膜拜。森口老师深知人性这些缺陷,于是将男老师推到台前,让他作为逼迫植树母子发疯的工具,最终她成功了。母亲死了,植树没死,同样又是一个至为残酷的结局,然而最最残酷的是事情的背后,植树和修哉根本没有喝到所谓放了艾滋病血液的牛奶,那只是一个纯粹的非常简单的心理骗局。

心理上的折磨无疑是最为漫长的凌迟,比肉体的痛苦更惨烈千倍万倍。但这一切实现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两名少年分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法律却能够对他们网开一面的事实下,森口老师代行天职,他们最终获得了比死亡更为残酷的刑罚。

这是在表达对法律严苛化的呼吁吗?其实也不见得。也许只是一个代表,一个比喻,法律中有太多盲点,使受害人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张妙居然才获赔4万余元),使作恶者有恃无恐更为猖狂。我更愿意把严厉的罪与罚,看做是对珍爱生命的呼吁,犹如森口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所写“命”,正确理解和对待生命,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3.旁观,荒诞,冷漠,柔情

 

全篇最柔软的有两处,一是女学生美月向森口老师解释,她说修哉之所以这么做,都是因为寂寞,都是因为想要得到母亲的爱;二是森口老师在决意报复的路上,摊开掌心看着陌生小男孩馈赠的糖果,转瞬即逝的眼泪和温柔。

大局是冷漠的,从一开始森口老师讲到女儿的死,到男老师倡导大家对植树的帮助,以及最后血流不止的修哉在人群中痛喊却无人靠近。电影以非常紧凑的音乐和不断闪现的画面提示着,这些孩子把一切看做游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修哉的惩罚与对植树的同情,都是以游戏的跳舞的群体起哄的方式实现。非常荒诞,但又非常现实。

电影虽然看得人累,但引发了诸多思考,也算成功之作。

我们缺失什么,我们渴望什么,我们要离开何处,我们将走向哪里。我曾经写下一系列的黑暗短文,用直白简略的句子直抒内心阴暗面,但我深深知道,正因为暗处有光,所以才催生我表达与释放。有人看了它们,深以为共鸣,这点共鸣使我雀跃。之前与人讨论烦躁难解的妙法,我支招说,不如写个黑暗小说,将自己或他人在虚构里搞死掉,你会觉得很通畅。因为我就是这样做的,比真刀真枪地杀人简单太多了,在释放情绪上,功效还是不错的。我想人人的内心都是有极暗之处,都需要一些渠道让它们得以释放,如果你不愿意让它像霉菌一样滋长膨胀成巨大的毒蘑菇,就不时讲出来在太阳下面晒一晒吧,倘若知道了这暗其实不是你个人所有,也许会从中获得一些安慰。而这安慰,已足以抵挡很多很多绝望的潮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