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伪命题,新医改不应只是加大投入

标签:
陈庭文评论时政医改看病难看病贵伪命题杂谈 |
分类: 2009年文集 |
【陈庭文评论】“看病难看病贵”是伪命题,新医改不应只是加大投入
文/陈庭文
【写在前面的话:阅读本文的朋友们,请不要急于发表评论,姑且耐心看完全文再说无妨。在此我想要说的是,三年前的我是一名药品销售人员,但是现在跟医药及其相关行业没有任何关系,更扯不上会有什么利益关系,同时,也并非什么达官富人,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族,虽然下无小,但是上有老。日子过得艰辛无比,生活压力尤大。】
(注:插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看病难与看病贵”一直是百姓以及媒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两会的热点提案。据说,新医改又准备火热出场了。我之所以说是“据说”,是因为我只是大概浏览了一下近日的新闻,但是关心不足的我敢断言:没抓住问题本质的新医改又必将失败!
前些天,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委员徐勇、李玉峰对“看病难看病贵”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然而,此语一出,立即招致网友骂声一片,网友纷纷炮轰这些委员们“只代表医药卫生界的利益,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
网友们骂归骂,但我却认为几位委员们说到非常到位。“看病难看病贵”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看病难”事实上是“看名院名医难”,“看病贵”事实上是“用好药贵”。中国有很多中小医院看病并不难也不贵,甚至医生在等待病人上门;有很多同类的国产药并不贵。我说的对不对,大家不必过于激动,可以静下心来扪心自问。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无论大小病就算千里迢迢也要赶到名院,排长龙似的挂号看名医,最后拿着药方大声吆喝配药师要配进口名药。
中新社曾经报道过:2007年6月13日深夜,众多从外地来京为子女看病的家长在北京儿童医院露宿排队挂号,据了解这些患儿家长大多是为了挂上紧俏的专家门诊,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地下车库,门诊大楼门前、急诊走廊都睡满了人。
相信很多人看到报道后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看病真难。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家有没有细心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难道偌大一个北京市就只有一家儿童医院?就算是只有一家儿童医院,那难道就只有专家才能看好那些患儿,普通医生就不行?北京就只有一家医院可以为儿童服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这就因应了委员们的那句话: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如果病人从新疆跑到北京看病,那就是难。但这种难,超出了基本医疗的范畴,不能在抱怨的范围内。”“‘看病难看病贵’有多方面原因,高标准的需求是其因素之一。医疗与其它商业服务不一样,买电器可以量入为出,但最穷困的病人也希望寻求最好医生的最佳治疗效果。这种心理预期的结果就是倾其所有看病,这对多数人来说,导致的就是费用难以承担。什么叫基本医疗?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概念都要分清楚。现在概念模糊,不分条件地提‘看病难看病贵’是一种误导。”
真正了解并弄懂了这些,那么就会明白在中国看病其实不算难、也不算贵,那么医改还有无必要?是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成了瞎折腾的一个典型?当然不是。之所以造成今日的伪“看病难看病贵”,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完全怪责患者的一窝蜂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毕竟正如委员所言,就算是最穷困的病人得了最简单的感冒也会有希望寻求最好的医生获取最佳治疗效果的心理预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以为除了患者应该转变非名院不进非名医不看非进口药不用的观念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医疗制度上设置一定的门槛让患者分流。既然是医疗制度上存在问题,那么新医改发力“看病难看病贵”就不应该只是加大投入的问题了。而应该是着力于解决一窝蜂的上名院看名医买进口药的难题。
至于加大投入的问题,笔者在此就不多说,众多专家学者甚至百姓们都已经来回分析折腾得够清晰了。至于如何解决一窝蜂的问题,我们不妨先回头看看前面中新社的报道,为什么患儿家长会通宵排长队就是为了挂上紧俏的专家门诊呢?我想又会有人会出来说是因为专家资源少。不错,专家资源当然少,总不能人人都是专家。但这不是原因,原因恰恰是因为看专家门诊不贵,大家都看得起,所以才会排队挂号。
笔者不得知这家北京儿童医院的“紧俏”的专家门诊挂号费是多少,姑且来个假设。假设专家门诊诊断一个病号的费用是10元,那么笔者相信人人都看得起这病,再假设这个条件下每天来看病的病号是1万人;如果费用是100元呢?来看病的病号会有多少,会不会减少?笔者认为病号不会减少,因为在快点治好病的心理预期下,病号们摸摸口袋,专家门诊这100块还付得起,当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如果费用是1000元呢?估计不少人要打退堂鼓了,当然也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尽管口袋里的钱不够而去向亲朋好友举债来看这紧俏的专家门诊,但这时来看病的人肯定不会有一万人了;如果费用是1万元呢?那么来看病的人就会更少了。可是这时一定会有人说,那么病人就是不是看病难了,而是更为严重的看不起病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专家门诊是1万块,很多人看不起是事实,可是普通门诊看普通医生呢,他们收费不可能像专家收费一样高。看不起1万元的专家可以看10元的普通医生嘛!反正眼下总有不少医院的医生是“一杯茶水、一张报纸,屁股一坐一整天”的。病号分流了,还用得着通宵排队吗?这时候还会叫嚷着“看不难”?
其实“看病难看病贵”这个伪命题就像时下大学生就业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只想着做体面舒适的公务员的话,那么你说就业能不难吗?如果所有大学毕业生都想着要年薪百万的话,那你说现时的薪水能不低吗?其实很多问题都很简单,都是心理预期跟实际现实的矛盾而已!说到这里,新医改要如何发力解决这个“看病难看病贵”的伪命题就应该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