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庭文评论】教育改革何以朝令夕改?

(2009-02-07 09:44:12)
标签:

陈庭文

评论

全才

文理

庸才

教育改革

教育

分类: 2009年文集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照例一早上网浏览新闻,郝然发现网易新闻头条就是“教育部就取消文理分科征求意见”,不禁愕然!教改年年都是热门议题,本来是不值得惊奇的,问题是身在广东省的我,高中教改也未免太频繁了,从以往的文理分科到2000年后的“3+大综合+X”再到2007年的“3+小综合(文理分科)+X”,而现在竟然又在讨论要取消文理分科,如此朝令夕改,都晕头了……最后贴上2007年就广东高考由大综合改为小综合时写的一短文(原题:教育不能以老板们的需要为标准),再与网友们分享!
 
在我们老一辈的时候,有一句话很流行,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无奈有所谓的学者专家觉得这样不行,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是全才。这个“社会需要”直接导致教育上也开始要求学子们全面发展,此风至90年代末更加是风起云涌。于是广东从2000年开始,高考采用“3+大综合+X”的考试模式,意欲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子们成为一个全才。但几年之后的现在,又改了,改为了“3+小综合+X”的文理分科模式,一改之前的文理大综合。为什么改?原因很简单,因为前几年意欲培养全才的最终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浑身是刀,却没一把利”的庸才。

其实,人才并非全才。何谓“人才”?古今中外定义颇多,但均可归为一点,即“有用有为即人才”,根据97版现代汉语词典1060页的注释,人才是指有某种特长的人。可见人才只能在某些方面具有卓绝的才能。何谓“全才”?“全才”即是“人”中之“王”,但世间本没有“王”,所以也就没有“全才”,“全”去掉“王”,就只剩下“人才”了。

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精……等等这些社会现实,可谓世人皆知。至于为什么会有学者专家们“担心”而非想要教育培养全才呢?这问题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也正因为如此,此文才在现在动笔),但真正走出校园,开始工作之后,我终于明白。社会的确是“需要”全才。因为几乎所有的老板们都希望招聘回来的是全才,一个人就可以顶上十个不同岗位的工作,多好!

问题这就回来了,我们的教育是绝对不能以老板们的需要为标准。因为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团体。既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那就得控制并降低成本,其中一个就是劳务成本。如此一来,“以一顶十”的全才需求便凸现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叫了N年,教育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一项长久工程,总不能只是为企业为老板们的利益着想吧?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就有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顾此失彼在所难免。花精力培养一个专而精的人才总比培养一个“样样懂,样样懵”的全才(庸才)来得有意义。

年前和一易学大师交流中,他说,“现在的人对命理五行认识多有偏颇,总认为五行中,缺什么就应该补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有利就增加什么,这叫扬长避短”。当时就心想大师说得有理,就如一个会治疗各种宠物病的宠物医生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才,何必非要学会给人开刀去争做个全才呢?

世界本就没有十全十美,没有全才,只有人才和庸才。恰恰因为这样,才有了很多事、很多人的互补,才使得这个世界分外精彩……但愿中国的教育能真正的好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