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毛姆——《毛姆传》读后(三)灵感,来自于旅游

(2019-03-02 16:00:46)
标签:

东南亚

塔希提岛

月亮和六便士

面纱

分类: 阅读

         说说毛姆——《毛姆传》读后

      (三)灵感,来自于旅游

 说说毛姆——《毛姆传》读后(三)灵感,来自于旅游


     毛姆,毕业于医学院,从事的职业本该是医生。但从小有幻想特质,又有写作天赋的他,读医时就决心以写作为生,如,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取材于他在门诊部和做助产士期间遇到的人和事,发表后,让英国公众第一次读到了一篇如此生动真实描述伦敦贫民窟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售出两周后即开始加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本书的成功,让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从事写作的毛姆,几乎在每一个转角都能找到灵感。他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详细的笔记解释了寻找灵感是他一生热爱旅游的原因:他要满足想象的贪婪需求,这种永不知足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他的不安和旅行癖。正如多年后他写给一个年轻的学生的信中所说的那样:‘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摘自传记)。毛姆一生都在旅游中找经历,找灵感,找故事。

       毛姆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世界,但人们从不把他定位为旅行家,那是因为,他的眼光不在异域的美丽风光上,如果他去了一处人人赞美不绝的地区,却没得到一丝的创作灵感,他会将这次旅行视作失败,久久耿耿于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毛姆创作的井喷期。我们以他的一条路线来窥视一下他的创作情景:毛姆与助手杰拉德(也是同性恋人)先是到了美国,然后坐船去了火奴鲁鲁、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亚、马贵斯群岛等英属治地。他去见了众多的居住远东的英国人,如,驻地分署的官员、种植园主、法官、公务员,和他们的女眷。甚至还拜访了统治者苏丹,接触了为数众多的混血儿,土著人。深入当地英移民的活动中心——中心俱乐部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所到之处,他听别人讲自己的经历,记下所见的奇闻和官司,到种植园做客,在中心俱乐部喝茶打牌交朋友……“毛姆和杰拉德都是很好的聆听者,善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一再验证了观察到的真相,也就是,人们绝不会用对陌生人说话的方式对家人和朋友说话。毛姆在酒吧里,俱乐部的廊台上,或与内陆某个孤单的地区官员在一起时,会听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生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摘自传记)。在那之后,他以上述地区为背景,以“普通寻常的故事”为线索,写出了《驻地分署》、《阿金》、《木麻黄树》《信》、《胆怯》等名篇。后来再度游历东南亚,又产出了让读者爱不释手的小说多篇:《赴宴之前》、《丛林中的脚印》、《书包》等。

 随着作品源源不断地面世,声誉的鹊起,麻烦也上了毛姆的身。麻烦来自于曾给毛姆讲述经历和故事的人,他们觉得受骗了。因为很多作品都有讲述者的影子,有着讲述的内容。所以招致了“不忠和背叛的杰作”的辱骂,甚至差点招来官司。评论家认为这些小说“完全辜负了他人的信任,这些小说的出版毁掉了那些在东方好心招待过他并向他坦露过坎坷人生中伤心秘密的主人们的生活”。当然,毛姆不这样看,他抓取的仅是讲述者的部分生活内容,这内容灵光一闪,引出了他的创作冲动,再虚构演绎成一篇与现实生活绝然不同的小说。不管他怎么说,对号入座现象在所难免,指责也接踵而来。这恐怕是历代文学家都会碰到的创作矛盾吧。

我们最为熟悉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面纱》的形成都得益于毛姆的旅行。

毛姆曾去了南太平洋中部的法属领地塔希提岛,为的是寻找大画家高更的足迹,当然他去的时候,高更居住过的茅屋连同茅屋墙上所做的辉煌的画作都已不见了踪影,但那里的椰子丛林,蔚蓝色的海岸,野性的土著,不知名花朵的斑斓,构成了“最接近天堂的”岛屿。毛姆本就了解高更的生平,在那个岛上,他萌发了要写写高更,高更只能是在这个岛上走向人生的终点。于是他走遍了塔希提岛,从城镇旅店,到椰林深处,遍访各类人等,从小酒店老板娘、厨娘,到土著姑娘,更到了高更居住的茅屋遗址。他意外的收获是在当地人的导引下,从一个土著人家里买来了一扇玻璃门,那上面有高更的画,画的是一个性感且半裸的塔希提女人,手里拿着一枚很沉的绿色面包果。那是1892年高更患梅毒为感谢主人的照料画在主人三扇玻璃门上的,两扇已坏,毛姆买下了第三扇。“毛姆小心翼翼地装箱,准备取道纽约、伦敦,最后运往(法国)玛莱斯科别墅。毛姆把它安在他的写字间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这幅画一直在那里,被他视作最珍贵的财产之一”(见传记)。这是《月亮和六便士》诞生的背景,只是将高更化名为思特里克兰德。一时轰动世界文坛。

毛姆是二十年代初辗转到了中国的。苦力在身后挑着行李,他和杰拉德体验了各种交通工具,坐过轿子,骑过小马。住过破陋的客栈,睡过光秃秃的土地。乘过舢板沿长江行了一千五百英里到达成都,从城墙望见过西藏的雪山。农村优雅的竹林、宽阔的平原、狭隘的山道、窄窄的运河、宝塔和寺庙,带飞檐的农舍和村落,都令毛姆着迷。他一有想法就立即写在纸上,经常是在移动的过程中完成。他更是进过圣祠和庙宇,坐过茶室和大烟馆,见过纤夫,见过小脚女人,见过农村丢弃女婴的墓地和小塔…..可以说,毛姆基本了解了中国的农村。这次中国之游,让他丰收了三部作品:一部戏剧《苏伊士之东》,一部长篇小说《面纱》,一部游记《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的所有作品,几乎都经历了旅游——再创作——成书的过程,从不闭门造成车,更不瞎编乱造。

旅游是他的生活,创作是他的主业,思考是他的灵魂。

他的成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