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招聘大学生80后90后杂谈 |
成都一家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日前发出了一张被称为“能把全中国的大学生全部吓死”的招聘启事。启事大意如下:招聘10名销售精英。精英在此启事上的含义是具备超常人的行动能力和素质,可以独立和配合公司开发客户资源,或者是拥有广阔的社会资源,能力指的是执行能力而非素质。
此招聘启事对学历下限要求很宽松,中专学历即可应聘。对于学历上限倒是苛刻得紧——在启事上用硕大的字体表明“全面杜绝大学及以上学历应聘”。
这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在读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在这个公司眼里,本科学历竟然比不上中专学历!岂有此理!
这个公司的负责人却是斩钉截铁地说,就有此理!理之一是茫然,很多大学生连自己投了简历都不知道;理之二是迷糊,连公司地址都找不到;理之三十怕苦,地方太远天气太热都不去。
所谓以小见大,见一叶而知秋,该负责人根据他曾经招聘过的大学生的情况经过类比推理得出了大学生都很不靠谱的结论。
暂且先不论他的结论正确与否,先看看另一个很相似的事件。自从“80后”作为一个集体名词走红之后,“X后”成为了媒体的一个关注焦点。在诸多大小新闻中,“X后离家出走”、“X后偷窃抢劫”、“X后早孕流产”之类的标题随处可见。点进去一看,其实不过是一个生在X年的青少年为主角的小故事而已。但经过媒体记者的鬼斧神工,他们成为了“X后”这个集体的代言人,他们的品行或多或少地被当成一个标签打在了“X后”这个集体名词上。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当出现天灾人祸时候,“X后”就出现了一夜间成熟的现象,他们奋斗在救援一线,他们踊跃参与募捐活动,他们让曾经指着他们鼻子破口大骂的人们大吃一惊。
但事实上,地球一直都是一半白天,一半黑夜的。被人引导着在黑夜里走习惯了,骤然看到白昼便会放声高歌,尽情赞美。
我想说的是,白天黑夜一直都是存在着的,但很多人总是只盯着黑夜看。就像被媒体丑化的“X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足赤的金子,也不是完人,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诞生在“X后”这个时期而已。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有快乐,也有脾气。只盯着他们的缺点和脾气看,他们就像是一直在黑夜中,阴气森森。
被称为社会喉舌的大众媒体尚且会犯这种只把焦点定格在反面却全然不看正面的错误,更何况是个人呢?
在这个招聘时间中,被拒之门外的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说也是属于“80后”、“90后”的一员,他们作为一个集体一样被这位顾主凭着对部分个体的主观印象直接被定性为不靠谱,这和媒体聚焦“X后”阴暗面的习惯如出一辙。
仅仅一个“黑夜”,如何能代替“昼夜”?仅仅一些个体,又何德何能代替整体?难道因为一个苹果被虫子蛀了,就断言一箱子苹果都给虫子蛀了而把一箱子苹果当垃圾一样丢掉吗?
而这位负责人显然也是事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另一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他的答案。他说,拒绝大学生,他们一样可以从其他层次的求职者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精英。言外之意就是,我承认大学生中也有靠谱的,但我没有那个时间和耐心去找出那些靠谱的大学生。
他的想法也反映出他确实是给那些不靠谱的大学生给折腾累了,以至于他直接以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放弃挑选那些靠谱的大学生精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
所以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尽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一不小心给抓了错误当做标签贴到大学生这个集体上去,被人当做害群之马在心底谩骂。
至于这个公司那则偏激的招聘启事也可以稍稍修改下,既然是想招聘销售精英,那么就干脆放掉学历这个门槛,不设下限,不设上限,在无限中选优。没有中专生,没有大学生,没有硕士,没有博士,大家都只是求职的应聘者,各凭本事说话。这样的招聘不是说文凭无用,而是强调了你是否掌握了对得起你手上文凭的本事。
既然招聘启事想要剑走偏锋,走非主流路线,那么干脆就一偏到底,一走到通,不看学历,就看你本事好了。如此也避免了给一些集体名词胡乱贴标签的坏习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