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双重贫瘠
(2009-07-04 17:52:39)
标签:
乡村落后贫瘠人文生活杂感杂谈 |
分类: 文字战争 |
在河南郑州西郊某小区,一名“80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为了给村里学校300个孩子建一个阅览室,孤身到郑州骑着三轮车收购旧教材旧读物。
这是一则刚在网络上看到的新闻,让我想起了午饭时候在电视看到的另一则新闻:一对夫妇在城里摆夜摊谋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是他们还是硬咬着牙供儿女上学。可惜的是,大女儿成绩不好,打算辍学打工。
经济上的不宽裕甚至拮据是这两则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也是乡村的一重贫瘠。不止一次地,在电视上看过落后的农村的生活状况,住的是土房,地方不过就那么几十平方米;吃的是野菜,油腥不过就那么一两点。这些在我爷爷爸爸妈妈印象中的貌似已经过气的情景在今天的电视上又一次重现了。我原本还羡慕着富贵人家的生活,但我家的生活状况与这些落后农村一比对,还真是惊心:我以为的“地”在别人的眼里可能就是遥不可及的“天”。他们的收入少之又少,而且多数是没有自己住房的。在扣除掉房租和必要的生活费之后,所剩无几,而他们却还要在这所剩无几中抠出子女的上学费用。以前在菜市场上看到一些打工的外地人在菜摊前为了一毛钱和摊主整得面红耳赤,我一度还嗤之以鼻,现在看来,倒是他们在经济的贫瘠之下的挣扎了。因为经济的贫瘠,那位校长才会孤身骑三轮车收旧书,那对夫妇才会起早贪黑地挣钱还筹不起儿女的学费。
精神层面的贫瘠则是更为致命的。很多书籍以及教辅资料都需要资金来购买。也就是说,经济上的贫瘠直接性地导致了精神层面的贫瘠。没有知识,或者说他们掌握的知识过于陈旧,让他们的求学谋生之路变得更为艰辛。落后地方可能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更别提好桌椅,好课本,好老师了。这些地方的学校的桌椅和课本都是要靠捐赠,老师都是要等志愿者的。可问题是投机取巧和铺张浪费天天都有,而捐赠和志愿者不是天天都有。经济贫瘠,设施简陋,通讯工具落后,信息过时。偶尔鸡窝里出凤凰了,山沟里出状元了,人家高校都上门了,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问题简直是让人捧腹,什么“留学是不是反动,会不会被关押”,“***地方是在我们县里吗?”之类的问题都出来了。只是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和怜惜,这种贫瘠比物质经济上的贫瘠更加严重,更加根深蒂固——经济上的贫瘠可以改善,但是思想观念上的贫瘠却是如附骨之蛆深入骨髓难以拔除。
这两则新闻让人唏嘘,这双重贫瘠让人慨叹,让人担忧。
相较之下,我已经是在天堂中了,该知足了……
也希望他们能脱离这双重贫瘠,平地升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