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委会对数学组赛课情况的点评和总结(龚春燕)

(2007-08-02 10:58:26)
                       生动的展示    艺术的享受
  ——“杏星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艺术大赛活动综述
                                 龚春燕
   
    为了给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舞台,一个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平台,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次难得的观摩、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重庆市教科院承办的“‘杏星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艺术大赛”于2007年5月21—23日在重庆举行,共有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19名教师参加竞赛。从本次大赛所展示的交流课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们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合作、敢于表达、勇于质疑,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趋成熟,一大批风格各异,有着独特教学艺术的优秀青年教师正脱颖而出。纵观整个大赛,我们认为这既是一次课堂教学的艺术大赛,又是一次课改成果展示会,同时也是一个新课程实施的研讨会,它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真实的课堂呈现独特的教学艺术
    真实的课堂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中,才能领悟教育的本色,感受教育的真谛,享受教育的独特魅力。本次教学艺术大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一是教的真实。大赛的组织者为了更好地体现教的真实性,充分展示教师的自我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改变了通常采用的带课参赛的做法,要求参赛教师提前一天半抽课题,根据抽定的课题现场准备。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到教具准备都必须由教师独立完成。由于缺少了那种群策群力、精雕细凿的课前策划和课前试讲,这无疑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新的考验,但同时也为他们展示自己的独特教学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有的教师思维严密,语言准确精练,呈现出数学的逻辑美;有的教师充满自信、运筹帷幄、不急不躁、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有的课堂轻松愉快,像涓涓溪流润泽学生心田,呈现一种细腻之美……这样的课也就少了一些表演性,多了一份真实感。二是学的真实。从本次大赛来看,这19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感受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会说到会说、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变化过程,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鲜活学习场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课堂也许不如那种精心准备的课那么流畅、那么华美,但它那种紧贴教学实际的真实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正如有的听课教师所言:这样的课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可信、能学,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艺术源于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
    对课标、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其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则是教学艺术的体现。纵观19节课,教师都能较好地解读文本,用好文本,并能捕捉教材所隐含的数学本质,艺术地加以放大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是课程标准在每节课的具体体现。从本次大赛的19节课来看,都能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绝大多数课都能从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这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得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如山西刘海云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以致用的习惯,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喜爱数学的信心。
    2.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人们常说教学艺术更体现在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上,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层次鲜明、搭配合理、环环紧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纵观本次大赛,大部分教师都能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层次鲜明的数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甘肃马慧珍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为了突出认识毫米、分米这一重点,突破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这一难点,教师通过估、量引出新知,通过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段,进而认识毫米,再次通过用铅笔尖数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段,了解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用食指和拇指把1毫米从尺子上拿起来,四周看看有什么感觉,找生活中这么小的物体,量回形针,认识5毫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的教学艺术还体现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突破重、难点上。如山东王燕老师执教的“找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图形的排列规律,并通过学生在电脑上设计图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问题”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作为并列的目标提了出来,并有具体的学段目标。纵观本次大赛,不少教师正是源于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艺术地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黑龙江的孙启晗老师、新疆自治区的董俊荣老师分别执教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让学生面对在超市里如何买东西提数学问题,在解决购物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如重庆卞小娟老师执教的“统计”,当出示课题后,教师抛出了“看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关于统计的哪些知识”这一具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解题策略能力的培养中,不少教师还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如河南吴亚博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从赛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极好展示。
    4.练习设计多样化。
    教学艺术还体现在练习设计上。不少教师凭借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设计了不同坡度、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训练题目,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如四川罗杰老师执教的“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师设计了吹泡泡的数学游戏,给出商品的单价和几件商品的总价,请学生写出算式,在具体情景中如何购买商品,填图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在愉悦中完成数学练习,同时还体会到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实际情况。
    有的教师还将教材上静态的或纯文本的练习进行艺术的加工富予其生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探究。如河南吴亚博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在处理教材习题时,将其设计成王叔叔购物的情景,通过情景的步步展开,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有的教师在练习的要求上也突显其教学艺术。如江苏葛庆华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学生用笔算能解答有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时,教师明确提出“有了质的保证,现在要练速度,想一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如果你认为不动笔就能算出结果,就不用动笔……”从这简单的话语中,我们既感受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也领悟了教师处理问题的细腻之美
    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彰显教学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组合,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从本次大赛看,这节课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及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组合。
    如湖北吴菁老师执教的“通分”,在创设“走进地球”的情境中,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将分子相同、分母相同、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置于同一情境中;通过“你能将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吗?根据什么来分的?那些分数能比较大小”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从而确定教的方法;在学生运用原有经验解答和抽象出比较方法后,再提出“剩下的分数你能比较大小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与同伴说一说的方法,比较了其中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过“讨论法”强化对“通分”的认识,接下来又立刻通过“练习法”让学生比较剩下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不仅巩固对通分的认识,而且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为教师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多种方法的有机组合,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又充分展示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还体现在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上,彰显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对两种方法的恰当、灵活地选用。如浙江韩霞老师执教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让学生“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先让学生选择工具,通过自主探索,找到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进率,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在解释、倾听、提问、回答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抽象出数学结论。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这次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如重庆卞小娟老师执教的“统计”,通过“复习旧知→尝试合并统计表→交流→认识复式统计表→比较感悟→根据统计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数学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恰当选择、合理组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次彰显。
    四、构建和谐课堂呈现教学艺术。
    观摩这19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较强烈的和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巧妙的引导、平等的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中呈现出各自的教学艺术。如江苏葛庆华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要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这一实际问题,就面临着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数学问题,教师围绕“怎样计算?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么加?”“为什么不直接加,要先通分呢?”“通分起到什么作用”等话题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充分展现了教师质朴、细腻的教学艺术。
    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课堂上没有“假”、“大”、“空”的评价语言,出现的是有针对性、富有个性化、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语,如“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不错,但这个同学的发言更加完整、准确”,“这位同学的发言思路清晰、方法简洁”,“了不起,想到预测以后的发展”等。诸如这些简明而中肯的语言,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从中受到启迪,这难道不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生动体现吗?一个和谐的课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加以恰当的引导和调控。当预设的教学在实施中出现障碍时,不少教师能做到不急不燥,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另辟蹊径,达到预定的目标;当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时,许多教师都能因势利导,巧妙设问,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深入。如山西刘海云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在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面对学生生成的不同答案,教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用手比一比增、减情况”“刚才解说员用那四个字来表示变化趋势”等问题,引领学生在更高层面的动,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而且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的调控闪烁着教师的灵气,灵动的课堂充满着师生的智慧。
    本次大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可喜成绩,但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明显、教学艺术不成熟;如何处理好课堂的真实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问题;教学设计上体现不出层次性,从开课到结束重复同样的故事,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动笔练与齐答的问题;探究学习中,教师的角色问题;如何使数学课堂更简洁、流畅,时间分配更合理等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