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参加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的首届“杏星杯”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小学语文参赛教师共有18名,来自个14省市自治区,授课年级包括二至五共四个年级段,授课的类型包括讲读课13篇,选读课5篇,文体类型有寓言、故事、诗歌、散文,诗有古今,文有中外。
本次大赛,按评委会讨论确定的基本评审标准:“规范”+“特色”,对语文学科的现场教学做一简要总结。
从规范而言,所有上课教学都能比较好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主体人格、主体精神、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师生互动的时间都能达到整堂课的1/2以上。像楼翀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从始至终,都在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对话中完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一结束,看课的老师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这堂课的肯定和赞许。
二、突出两个重点。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参赛教学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能从教材自身出发,挖掘其内在的创新与实践因素,不露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李怀源老师执教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课,教师通过精巧设问,引发学生的想象,生成了许多文本中没有展现的生活本真与艺术形象,让学生从平面文字中走向立体的维也纳生活社区,真正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三、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是传统教学中一贯强调的,因而落实起来比较容易,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体验性目标的落实,不少教师都感到茫然。而这次参赛的教师,却都能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如解曙昱老师执教的《渔夫的故事》,教师根据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对是非、美丑、真假这些道德观念切实转化为道德体验。
四、转变教学方式。从这些参赛教师的课堂表现,不难看出,他们基本上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教的一方面,每个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认识与体验,共享学生成果。在学的一方面,由于教师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并以“问题”为牵动,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状态。如:尚小勇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一课,扣紧怀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设问下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自主的思考的时间,合作交流的空间,独立探究的问题,教与学相互关系,师与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五、注重资源开发。传统教学以掌握文为要旨。新课改以来,教师们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同样参与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及教学的需要,有目的的延伸、拓展课程资源,开拓文本、丰富文本。如:执教古诗《乞巧》一课的江剑颖老师,仅仅二十八个字的一首七言诗,由于开拓出“牛女故事”、“乞巧歌谣”、“鹊桥仙”词,整堂课显得厚重饱满,丰富多彩。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熏陶。再如陈弋老师执教的《阿德的梦》,把生活与梦想、现实与未来、科技与创新等多方面有机联系起来。都是很有效的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在这里广博的文化素养是重要的保证条件。
从特色而言,所有参赛教师都能各展才华,创造教学的艺术境界,由理入情,融情于理,寓乐于学,以规范为基础,以特色极致,努力协调教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学艺术方面,参赛教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根据个人才艺、专长都能从多方面展示各自的风格特色,有的以音质优美、富于激情的朗读见长;有的以巧设问题、善于引导见长;有的以创设情境,活跃氛围见长;有的以体态语言的生动、传神见长;有的以把握节奏、营造高潮见长。可谓百态千姿。
二、艺术化的教学结构。每位教师都能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耐心寻味的结尾,在一首一尾之间,有跌宕起伏的发展,有震憾心灵的高潮,一堂课由始至终牵动着学生的思维。也给在场的老师们提供精益求精的思考。
当然,从大赛中也看出一些不足。
一、许多教师还不适应这种现场抽课的方式,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或教案的设计,都显得不够从容。特别是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语文课是划分类型的,比如有讲读课、选读课,这两种课各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一些教师却不善于区别,把选读课和讲读课同样处理。
三、个别教师把握教材、加工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髓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