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和味觉
(2009-05-21 00:16:44)
标签:
天水围的日与夜娱乐 |
分类: 轻描淡写 |
这个季节
从草莓吃到桃子
味道都平淡到无以分辨他们究竟是何种水果
不知道是这些水果都被大棚娇惯得
只长模样,不长内涵
还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的味觉已经变得越来越迟钝
那个被人们称作是味蕾爆发期的时光
我好像已经过去了,又或者还没来到。
关于这种味道和味觉的关系
类比看电影也是一样的
第一次看到费穆的《小城之春》
竟睡去了大半节课,朦胧中每次睁眼都不明人物所以然
彼时的不懂,并不因着情感经历的苍白
而缺失了读解的可能性。
想来,实在是因为我们吃惯了红烧和卤煮
颜色是要酱油色的,味道是要咸得够味,辣的够爽
正如《赤壁》的火势
不烧得让观众出电影院的时候眼前一片恍惚
就觉得实在愧对了手里那张电影票
而《小城之春》自然成了清蒸金瓜或者白灼菜心之类
在这个吵着“爱吃水煮鱼”的年代,不睡去才怪。
直到心里越来越淡
味觉一点点找回来
才看到了《小城之春》的纠结
于是觉得,只有诸如“素瓜豆”(贵州的一种菜,南瓜和四季豆清水煮无油无盐)
这样的菜品,我们吃的才是菜本身,而不是七七八八的佐料
前天看了《天水围的日与夜》
一向以武打和黑帮两大菜系闻名的香港电影
这回偏以小成本,真诚地烤了个葡式蛋挞
关键这回蛋挞出彩到撇下同是茶餐厅招牌的烧鸡烧鹅
热腾腾地直登大雅之堂
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
不知道是金融危机讲授了勤俭持家的理财课程
还是香港电影观众需要在浓烈的历史传统中
回归一点白灼菜心的品位
免得越吃越步入三高人群
我们的爱就发生在
那些没有赘言的饭桌上
而反复出现的榴莲
坚硬带刺的外壳,绵软却独特的内心
正是我们爱与被爱的特质
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
“天水围的日与夜”
但字幕下映了一句英文名字
“The Way We 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