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967-1028)的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见《山园小梅》(一))是众人皆称道的名句。此句好在哪里?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提要中云:“《离骚》偏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这段文字说的是从古至宋,梅花诗意象的变更及其发展。宋代是咏梅文艺最为昌盛的时期。梅花,最终于诗歌中从单纯的景物寄意对象中脱离而出,发展成为人文意趣的品格化身,而整个咏梅文化也以审美的方式体现出宋人的道德情怀,这种美学价值的提升,林逋的咏梅诗可谓开辟了先导。
在林逋的“孤山八梅”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除了以上的一联诗句之外,还有二联,即:“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见《梅花》);“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见《梅花又二首》(一))。这三联有一个共性,都写到梅枝。所谓枝,当属有花之枝,而且这些花枝都是“横”“斜”之枝,枝蔓的姿态构成诗人独特的观照视角。再看,这三句亦都写了花枝与水影的关系。那疏爽清拔的花枝在湖水中留下清丽的倒影,涟漪泛泛,水清影动。一个“疏”字,将梅枝清瘦有形的身姿白描而现,即便没有使用“疏”字的第二联,但“半树”的构思,足以见花疏的清朗。
这三联之中,自然以第一句为最。因为“暗香”的“浮动”,让诗句中多了形神兼备的意蕴。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能力。而文字让人产生的想象力,恐怕比实景或画面更令人陶醉。现实的香,可以是一种闻得到看不见的气味,也可以是看得见抓不着的烟气。如果是梅花香,当然是那种沁人心脾的幽香,嗅觉中的似有似无,氤氲中的流动回荡,那气息的清芬在无影无形中都统一于有形的现实世界中——于黄昏的月影下游离。
这样的文字可以入画吗?宋画中的梅花可见的多是“疏影横斜”的构图,无论是被宋高宗指为“村梅”的扬无咎(1097-1169)的梅花,还是当时宫廷画家笔下的“人间不多有,为世所贵重”的“宫梅”,入画之后大都是斜枝疏花的造型,但二者在花朵的画法及整幅作品的意境与趣味上却无法比拟。作为诗、词、书、画皆精的在野文人——扬无咎将墨梅画始祖,即同时代的衡山华光寺长老仲仁的禅意墨梅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以晕作梅,如花影然”的水墨画梅法发展成以白描圈线,不加晕染的书法勾勒笔法,写意单瓣的花朵。这与当时宫廷画师以重色渲染且精细勾勒的梅花趣味全然不同。所谓“宫梅”,为帝王宫苑或贵族园圃中人工培养的珍贵梅花品种,如“重叶梅”“百叶香梅”“绿萼梅”等等,一般花朵大,多为重瓣;而“村梅”自然是村野荒郊无人问津的野生梅花,是不带任何人工修饰痕迹的,充满生机和野趣的梅花。范大成在《梅谱》上说的十分清楚: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梢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
http://s11/mw690/4bd4c475hcde702154fda&690
宋 马麟 《暗香疏影》
对照林逋的咏梅诗,很显然,其诗的隐逸色彩与扬无咎所绘“村梅”的“逸兴”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林逋以隐士心性咏梅,
他发现了梅花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枝”“影”,
从而使梅花清峭疏瘦之美得以完整地确立;而梅与“水”与“月”则组成了另一个经典。从现存的宋代梅花绘画来看,以画院派的存世为多,对于梅枝横斜,花朵疏朗的表现较为常见,然水影、月中之梅却存世极少。偶见马远(1190-1279)的《梅花小品》,除了造型奇特,向下倾斜拖拉的稀疏枝干,月色中的梅影与文字诗意的描绘根本无法媲美。不过,即便是宫廷画师笔下的“宫梅”也无法逃脱林逋咏梅诗的影响,马麟(马远之子)画过多幅梅花图,甚至有直接以“暗香疏影”命名的。但此图却非单单画梅,以细长的斜枝,傅粉重彩的梅朵为视觉主体,再加以稀疏“个”形的翠竹叶衬托梅枝,组成梅竹相依的画面。在这幅图中“暗香”代指梅花,而“疏影”却指“竹影”。不知是否出于构图的考虑,梅竹之下还添加了笋石。这样以来,似乎画的立意被冲淡了,仅留下了构图的圆满与用笔的华丽。而此图上的“暗香”与“疏影”却是另一种意趣的比兴,与林逋咏梅的心境已相去甚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