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回中所费笔墨最多的恐怕是有关茶具的描绘,文中共写了七种茶碗及茶具。现摘录如下:
①“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
②“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瓜皮青描金的官窑新瓷盖碗,倒了茶来。”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耳,杯上镌着‘(分瓜)爮斝’三个隶书,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的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斟与宝玉。”
④“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的湘妃竹根的一个大海来……”
①中写了两种茶具。一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这种茶盘,应为漆器。形体为海棠花式,也就是花口形。采用的工艺为雕漆填金。即先在漆器表面用刀刻划出阴文,然后在花纹的沟槽内填漆,最后将金箔粘着上去,成为金色的纹样,这一工艺又称“戗金”。“云龙献寿”就是这件小茶盘的纹样,指在云朵间双龙拱托一团寿字。二是“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是一件十分名贵的古董茶具。成窑是指明代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成化窑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明清文献中也称“成窑斗彩”为"成窑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人彩炉低温烧成。泥金则是一种在器物表面敷金的工艺。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这两种茶具是妙玉奉与贾母的,一与贾母的身份相符,二与所奉的茶——老君眉一样,有象征长寿吉祥之意。
后来,“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因被刘姥姥饮过,而遭到妙玉的嫌弃,最终被宝玉做好人,转送给了刘姥姥。

②中的茶具为“瓜皮青描金的官窑新瓷盖碗”。这种茶碗就不是古董了,而是当朝的官窑产品,但也难得一求。瓜皮青即瓜皮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一种绿色低温釉彩;描金是瓷器上所采用的一种施金法,指用金粉加微量铅粉再加胶状物质混合,用毛笔在器表绘画。此法大多于清中后期前使用。
③中则写了三种茶具。相对于①②中的写实描绘,③中所记录的茶具就有些夸大了。关于宝钗用的“(分瓜)爮斝”(读作ban
pao
jia)和黛玉用的“点犀(乔皿)(读作qiao,即上为‘乔’下为‘皿’)”,老一辈的学者和“红学”家多有考证,但略有出入。1961年8月6日,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分瓜)爮斝”和“点犀(乔皿)”——关于〈红楼梦〉注释一点商榷》。他说明代以来,南方新抬头的士绅阶层中,流行用葫芦或编竹丝加漆作茶酒器,讲究的还要仿照古代铜玉器物,做成各种形态的花纹。
“(分瓜)爮斝”,就是“用仿作形”的茶酒器;而“点犀(乔皿)”,则系宋明以来,官僚贵族为斗奢示阔,用犀角做成的酒器,足甚高,中间有白线直透到角顶。1961年10月22日,周汝昌的《也谈“分瓜爮斝”和“点犀
(乔皿)”》在《光明日报》刊出,他认为“分瓜爮斝”应该是古匏器,而不是沈从文所说的明清时代的葫芦器;“点犀(乔皿)”在文字中也没有“高足器”的意思,因为书中明言“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不可能是高足的饮器。
近几年来,包括刘心武先生在内对这两件茶具又重新进行了考证。大致说法汇总如下:斝是古代的酒器,宝钗所用之茶具,是用斝形模子套在小葫芦上,使之按模子的形状成长,成型后去子风干做成的葫芦饮器。其说法来源于清沈初的《西清笔记》。其中云:“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黛玉所用为犀牛角做成的一种珍贵饮器。据《格古要论》,犀角有粟纹者为上,所谓“点犀”即指粟纹而言。至于“分瓜爮斝”上镌刻的文字,完全为一种夸张的阐述。引用刘心武先生在《妙玉身世之谜》中的说明,“晋王恺珍玩”,王恺是晋朝的大富豪,收藏过各种名贵东西;“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元丰五年是宋朝的一个年号,眉山苏轼就是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还见于秘府。“这个很夸张,实际上这个描写是从生活的原型升华为艺术的创造,他夸张得非常过度”。
至于宝玉所用的绿玉斗,也决非“俗器”。为造型上大下小的斗形饮器,其材质为碧玉,或者还有单侧或双侧的把手。
④中的“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的湘妃竹根的一个大海”,实际上是一种竹根雕的大型饮器。但如何复原这“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恐怕是个难题。(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