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无锡博物院藏紫砂艺术展(一)

标签:
紫玉金砂无锡博物院紫砂艺术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
分类: 海纳百川 |
紫玉金砂——无锡博物院藏紫砂艺术展(一)
紫玉金砂——无锡博物院藏紫砂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无锡博物馆




前言
宜兴紫砂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技。若非亲眼目睹,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都很难将黄龙山中那些平淡无奇的矿石与烧成后光彩夺目的精美器皿联系起来。
千百年来,宜兴的匠人们一直用粘土制陶作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这使得紫砂器无文化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同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由煮茶变为沏泡茶。,这种新的风尚呼唤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美质也使茶叶的天然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以说,紫砂艺术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小小的紫砂器皿,将壶艺、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而中华文化的千年底蕴,更增添了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此次展览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无锡博物馆共同举办,特精选无锡博物馆藏历代紫砂100件,期冀进一步弘扬中国紫砂艺术,更深入地挖掘紫砂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创造力。


“曼生壶”三十八式品名与线描图








提梁壶
此提梁壶体型硕大,材质精炼,凸显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壶身呈宫灯形状,壶钮别致,为六方形,壶盖面贴饰如意云纹,三弯流昂扬挺立,方形提梁中间有一竹节接合,显得疏朗韵致,清逸简朴。壶腰刻草书“二月X山中,丁丑年用卿”,说明该壶为陈用卿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紫砂提梁大器由于烧造难度甚大,成品不易,且传世过程极易受损,品相如此完整,实属难得。
陈用卿,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做工精细丰美 。

提梁壶
明
陈用卿






直嘴壶
此壶体型较大,通体光素,泥料较粗,壶身鼓腰、直颈,壶嘴笔直上翘,壶把较细,呈人耳形。为紫砂早期实用器。

直嘴壶
明





小口罐
该罐以铺粗砂制成,通体光素无纹饰,简直朴素,线条流畅。小口,丰肩,腹略下收,平底,罐身容量颇大,是为紫砂早期实用器。腹部有烧制时产生之飞泪痕,可见当时紫砂并未用匣钵烧制。

小口罐
明




铺砂大壶
此壶砚大,器型线条饱满,雍雅大方,气宇轩昂。调泥精炼,胎圭红褐,腹身另掺 以黄点粗砂,疏密得宜,一如标王
花散地。此壶造工甚精,盖面与壶钮依势弧起,钮座、盖沿、壶颈等细处线面一丝不苟。壶底圈足与壶内工艺均佳,壶流腴美蓄劲,壮实坚挺,尤为精炒。底钤“荆溪吴天禄制”六字印款,印面甚大,
吴天禄,其人待考,但睽诸此器式度,应系清初宜兴紫砂名手。

铺砂大壶
清初
吴天桥




一粒珠壶
此壶以粗砂制成,体型硕大,通体线性素,因壶身及壶钮呈圆珠状,故名“一粒珠”壶。壶腰似一圆球,配以三弯流嘴、耳形壶把,更显圆润大方;壶盖平截,无颈,上嵌圆球钮;有圈足,略内凹。全壶通体给人以珠圆玉润,端庄贵重之感,应为清初作品。

一粒珠壶
清初



四方壶
此壶以镶身简工艺制作,体型硕大,线条简红酒,紫涨胎质,整器呈高四方,平正中见灵巧。壶腹四面皆“开光式”,短颈,盖面隆起寓方,塑四方钮;三弯流,执把拟戟形,壶底有圈形四足。该壶的特色是壶腹、壶盖、盖钮以及三弯流和执把都呈正方形,给人以端庄肃穆、规矩谨严之感
。壶底钤“荆溪真洪方记”六字篆书阳文方印;整器包浆厚重,为典型早期方器精品。

四方壶
清乾隆




点彩大壶
此壶以优质紫泥精工而成。壶体硕大,表面光滑细腻,包浆老到。壶盖高企,盖面以青花绘饰,壶钮扁而圆润;三弯嘴粗大上挺,耳把却显细巧。壶身装饰为其特色,借鉴清三代五彩瓷器之工艺,两侧均绘饰繁花彩蝶,显得雍容华贵,极具乾隆朝精巧繁缛的艺术风格。壶底钤“邵书春制”两行四字篆体阳文方印。

点彩大壶
清乾隆
邵书春





提梁壶
清
邵景南制、孟臣刻






扁灯壶
此壶用料细密坚致,扁灯器形规整,通体光素,薄胎精工。壶身饱满,扁腹径宽,壶腹中部外凸,容量颇大;平盖紧实大度,起盖铿锵悦耳;流嘴丰腴,犹蕴骨力;耳把略扁,不失灵动。壶底平阔,书“风光不与四时同
逸公制”。全壶造型规整灵动,雅致脱俗。
惠逸公,清乾隆时期制陶名家,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扁灯壶
清
惠逸公




井栏壶
此壶以精细紫砂制成,为陈曼生手定诸壶式之一,仿水井护栏而成,故名“井栏壶”。壶腹铭刻“似镜听以瓦卜”六字格言,署款“曼生”,刀笔力道十足,刻痕极深。壶盖塑以瓦当式样,沿圈厚实,绝似井栏;短流略弯而昂扬有力,壶把下部有“景南”二字的阳文楷书印款,壶底钤“阿曼陀室”四字篆体阳文方印。全壶圆融规整,气韵透逸,自成一格。
陈曼生(1768—1822):浙江钱塘人。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主要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为“西冷八家”之一。文学、书画、篆刻无一不精。酷爱紫砂壶,设“阿曼陀室”收藏砂器。设计曼生十八式,使紫砂由匠人的所制的生活器具跃升为可登大雅之堂的文人雅玩。

井栏壶
清
邵景南制、陈曼生刻







八卦一捆竹壶
此壶为六角形,呈深紫色,壶盖饰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形状,居中掌握;壶身以六十根细竹束成,每根段竹大致均匀,制作虽说看似随意,然而率性中却显了工整严谨;加上壶流、壶把及壶身束带(两根),共计六十四根竹子,象征《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底足有六,由装饰壶身的竹子延伸而成;壶底仿古代易学文献压制成河图洛书,颇费心力。盖钮内钤有“大亨”二字楷书阳文椭圆小款。
邵大亨(1796—1861):江苏宜兴人。清代嘉庆年晨制壶大家,少年时即享成盛名,所制紫砂壶被称为“大亨壶”。作品以浑朴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时,朴实庄重,典雅大度,在当时已为世人所重。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八卦一捆竹壶
清
邵大亨







茶叶罐
清
王南林




松鼠钮人物纹贴花壶
此壶造型呈扁平状,盖钮为一松鼠覆趴造型,泥料细腻,壶身两面饰连生贵子纹,圈足及流和把均贴有如意云纹,整体精致,造型优雅。

松鼠钮人物纹贴花壶
清






蛤蟆钮花卉纹贴花壶
此壶造型呈扁平状,钮为一蛤蟆,昂首状,泥料细腻,壶身两面均镂空饰以松竹梅纹。圈足呈喇叭形,流和把都装饰有竹节,整体精致,造型优美。

蛤蟆钮花卉纹贴花壶
清







松鼠葡萄纹壶
此壶以紫泥制纹,铺细砂,呈深紫色。壶体扁圆,上下同宽,绝似一截树桩,流、把制成葡萄虬枝形状,三者接合处严丝合缝,融为一体。扁圆闰平截,类似树干的横截面,壶钮颇具特色,为两只松鼠合抱形状,憨态可掬。壶腹贴饰葡萄叶片,与壶把相连,一松鼠穿梭于枝头,壶腹左下侧有两松鼠在树洞中嬉戏。整器造型形象生动,极具野逸之趣,虽无款识,允为清代花货精品。

松鼠葡萄纹壶
清





菊瓣壶
此壶造型秀挺温婉,泥料细致润泽。壶腹浑圆饱满,流嘴上挺,壶把昂扬。22根筋囊线由上而下,自壶盖顶珠通风后排至底部内包收束点,可强烈感受其辐射状的脉络张力,徐徐律动。壶钮、壶盖及壶口瓣瓣相吻合,皆能达到通转盖合任何一面,显示出作者极高超的技艺。全壶宛若一枝秋菊,层层叠翠,含蕊待放,极其生动。

菊瓣壶
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