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钟岳(1876年至1955年),云南省剑川县人,白族,云南近现代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1952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4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题写“光复楼”三个大字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全国震动。同年10月30日,云南响应武昌起义,史称“重九起义”,随后成立了云南都督府,设在五华山原五华书院,蔡锷将办公大楼命名为“光复楼”,表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请谁题写“光复楼”匾额,悬挂楼头,以壮声威,一时格外引人关注。这样重要的擘窠大字,必须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书法名家书写。当时云南最具身份地位和名望的书法名家有赵藩、袁嘉谷、陈荣昌等,可是匾额却由只有35岁的都督府秘书长周钟岳书写。论身份地位和名望,周钟岳还不能同赵、袁、陈诸公相提并论;论年龄和辈份,周钟岳也属晚辈。但就题写人选的书法造诣和学识修养而论,周钟岳的书品、人品已经在云南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题写“光复楼”的任务十分荣幸地由周钟岳承担,这一为家乡增辉、为名邦添色之举,传为历史佳话,颇为剑川白族人沾沾自喜和洋洋得意。
后来,在护法时期,唐继尧重修西山华亭寺,请周钟岳代书“瑞云栖止”四大楷书,悬正殿门额。1931年,代龙云书写“石林”两大隶字,现仍存路南石林公园。这些都是后话,说明时人都很喜爱周钟岳的书法。
挥毫南京“总统府”匾额
1948年5月,当局决定将“国民政府”四个换成“总统府”三字。时年72岁的周钟岳受当局嘱咐,用浑厚有力的颜体书写了“总统府”三字立于大门头上,大气磅礴、雄浑端庄,展现了云南山地人厚重气质和沉稳性格。书成,当局用三千的金元券作“润笔之资”。当时在于右任、吴稚晖等书法名家云集南京的情况下,无党无派的周钟岳能够受到大家公推,并得到当局的首肯,说明周钟岳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政声清廉,具备较高的学识、资历和声望,书写“总统府”三字非他莫属。
周钟岳在南京留下的墨宝还有,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游览鸡鸣寺时,周钟岳用颜体行书在豁蒙楼题书一副对联:“龙战方平,且喜河山尽还我;鸡鸣不已,朅来风雨正怀人”。此联情与意浓厚、书与联俱佳,抒发了抗战胜利的喜悦,表达了对牺牲疆场故人的深切怀念。
来自滇西北高原偏僻乡村的周钟岳自幼研习书法,勤学苦练,得到赵藩等老师的传授,笔法雄浑,端凝厚重,终于很牛地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为云南人争得了名声,至今仍为家乡人津津乐道,口碑相传。
出面保护《爨宝子碑》
滇东高原曲靖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爨宝子碑》。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当为“正书古石第一”。
参观和研究《爨宝子碑》,在铭记为保护古碑作出贡献的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和民国时期寒士张士元的同时,不要忘记大理白族人周钟岳。
1929年1月,为了改变云南交通“只通国外不通国内”的状况,省政府决定修筑滇黔公路滇省路段,经过8年艰苦劳作,滇黔公路通车到达贵州盘县。这条路由各省路段相连而直通南京,世人谓为“京滇公路”。1937年,在云南“京滇公路”竣工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京滇公路周览团”前往云南考察,并且点名要参观《爨宝子碑》。曾任云南省教育司司长、云南代理省长、云南省长,时任云南通志馆馆长兼《新纂云南通志》总纂的周钟岳得知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和器重的老部下、曲靖省立第三师范谢显琳校长,在校园内(现曲靖一中)兴建“爨碑亭”,把《爨宝子碑》和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移置其内一同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南碑瑰宝”四个大字,现立于《爨碑亭》大门上。袁嘉谷所书“爨碑亭”三个篆字和其撰楷书“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的对联,悬挂于碑亭。周钟岳和袁嘉谷的题字,也是珍贵的书法佳作和难得的历史遗证。
正是由于学贯中西的周钟岳出面协调保护,饱受颠沛流离的千年古碑《爨宝子碑》终于有了安身之地,与50公里之外在陆良县贞元堡的、同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龙颜碑》,合称“二爨”,遥相呼应,大放异彩,为云南辉煌灿烂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稀世珍宝,虔诚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长久地震撼着顶礼膜拜的景仰者,传承了优秀文化,见证了历史风云,这是云南文化的幸运,国家文化的幸运。
参考材料:
1、《昆明来了“京滇公路周览团”》,载云南政协报,作者:詹霖。
2、《探索发现——爨碑惊奇录》,中央电视台制作。
3、《周钟岳先生及其书法艺术》,作者:张诚、阎蜜。
4、《周钟岳书法评介》,作者:孙瑾、杨世领。
(来源:2012年8月29日《大理日报》A3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