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司马迁祠墓:将追忆风干成一种景仰与向往(组图)

标签:
视点阿东司马迁祠墓司马迁祠墓景区韩城司马故里旅游 |
分类: 旅游休闲 |
高高矗立的司马迁雕像
风浸雨蚀的石板古道,蜿蜒成历史的轨迹。重重叠叠的史诗,在泼墨挥毫中蔓延成深深浅浅的脚印。踏着生命的节奏,任千年的岁月,在繁华与苍凉的更替中,将追忆与思索,风干成一种景仰与向往......
2015年12月30日,继2013年11月之后,阿东再次来到韩城司马迁祠墓景区,并沿99级台阶登顶拜谒了司马迁祠墓。古迹依然,但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旅伴出行心境也有所不同。今日故地重游,自然也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
阳光普照下,韩城的天气相对暖和,登山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冬的气息。当天同行的,还有来自南非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留学生,他们中有的竟然脱了外套只穿一件短袖。与众伙伴的大衣混搭共存,让人分不清到底身处冬季还是夏天要来了。一路上,外国朋友对司马迁祠墓景区的各个景点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中英文的解说等作详细了解。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从坡下至山顶有99个石台阶,山顶是祠院。台阶分为四段,每段用砖石依山势筑成4个平台。第一个平台上是第二个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比喻司马迁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个平台上有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4字,语出太史公自序中的“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登完石阶,迎面是朱红山门,门楣上有“太史祠”3个大字。祠院周围是砖墙,院内一前一后分别为献殿和寝宫。献殿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内设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马迁纪念日,举行祭礼。寝宫正中央有司马迁坐像一尊,泥塑着彩,高达4米。塑像面目祥和,长须飘洒,显得正气凛然。献殿内有石碑60多块,上刻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诗文。祠院后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马迁衣冠冢,墓呈圆形,高2米余,周围用青砖砌成,砖墙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有古柏一株,树分5权,如盘龙护顶。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司马迁无愧于中国文人的“胆”和“根”,登临拜谒,追思先贤,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一代史圣,长眠于此,其史笔犹如那参天古柏,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启迪昭示着后来者。(视点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