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视点阿东
视点阿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25
  • 关注人气: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锐性(图)

(2007-11-06 07:55:23)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职场/励志

采访

记者

记者节

媒体

新闻

分类: 生活情感

 

http://www.jizhe.com/images/index_r9_c2.jpg

★⊙11月8日:庆祝第八个记者节(专稿)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锐性(图)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文/视点阿东   

http://www.zhoucun.gov.cn/jinrizhoucun/2007/06/250103.jpg

10月8日,笔者在网易和当地网站发表了《为西安正名:古都不“古” 人亦真善美(图)》一文。发表此文的初衷,乃源于:国庆“黄金周”之际,笔者发表了不少有关西安城市和旅游的文章与图片,承蒙网易博客的大力支持与推荐,文章和图片均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注。对笔者文章和图片的描述,有许多朋友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朋友对西安表示赞誉,并心怀向往;也有朋友对西安极尽贬低,颇有偏见;还有外地游子对家乡思念心切,并对西安的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西安,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呢?我们该如何看待她?

文章在当地网站发表后,网站在首页作了红色标记的重点推荐,并引起了当地网友的密切关注。之后,10月10日,我看到博客里有这么一条留言:“[悄悄话]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郭**,看到您关于《为西安正名》的文章,想借此写成一篇新闻稿件,敬请见信后联系。我给您邮箱发了联系方式。QQ*********”

接着,我与郭记者取得了联系。后来,我的《为西安正名:古都不“古” 人亦真善美(图)》一文经她稍作修改成了一篇新闻稿。10月12日稿件登报当天,郭记者给我QQ留言,告诉了我稿件所在电子版的网址。我看了之后,发现她改写得着实不错。经QQ的简单采访,加上原有的素材,之前在博客里发表的《为西安正名:古都不“古” 人亦真善美(图)》,现今已成一篇很好的新闻稿。

在赞赏郭记者的好文笔之余,我不禁想,郭记者能在茫茫网海中发现并捕捉到我那篇文章的新闻价值之所在,确实是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性。而这,不正是记者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吗?

由网文透视新闻信息,再到现实的采访中,养成较强的新闻敏锐性,则更是一个记者所应具备的“看家本领”。就拿街头采访来说吧,有很多人和事,在常人眼里,也许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但上升到记者的职业领域,那就会赋予不同的新闻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不仅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善于在“风平浪静”之中发现波澜,在平常之中发现不平常,从而从中发掘人或现象的新闻价值之所在。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则应该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这是记者职责与任务的应有之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