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需要正确引导
央视金牌栏目《探索》播灵异视频引发争议(图)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多云
文/视点阿东
2月1日开始,央视金牌栏目《探索·发现》播出“秘境追踪III”系列纪录片,开播伊始就引起争议。近日播出的剧集揭秘“葡萄牙灵异车祸”,更让不少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看后感觉毛骨悚然,尤其是儿童更感畏惧。有观众批评央视播出该片本意是破除迷信,但看过却让人更加害怕。
一提起“鬼”,人们自然会联想的古代那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的钟馗,以及被人们描绘得神乎其神的“钟馗捉鬼”之传说。钟馗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按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把钟馗画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出现于傩仪中是统鬼斩妖的猛将,并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钟馗戏、钟馗图。对普通百姓来说,“钟馗捉鬼”之类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钟馗信仰在民间的影响可谓既深且广。但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
鬼,这一子虚乌有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谈鬼、说鬼、论鬼、写鬼、信鬼、怕鬼、祭鬼、骂鬼、驱鬼、打鬼、斗鬼、斩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华独特的鬼文化。如今,一提到“鬼”,人们普遍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恐惧感。甚至觉得有黑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鬼”。为什么呢?笔者以为,除了上述如钟馗等鬼文化对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深刻影响,还有人们自我心理的驱使所致。另外,诸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书籍的影响,还有充塞荧屏的各种有关鬼怪、僵尸的影视,网络上有关吸血鬼等的游戏,以及各种鬼故事、恐怖图片和灵异视频等,都无不影响着人们对鬼的认识,并由此催生对鬼怪一种本能的恐惧。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回答无疑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鬼神无外乎是人对自身的不理解、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不理解、对具有社会和政治属性的宗教的本质不理解所生成的。也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首先,鬼是跟灵魂联系在一起的,而灵魂又和梦境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机制曲折反映的梦幻所致。
就央视金牌栏目《探索·发现》所播“秘境追踪III”系列纪录片和“葡萄牙灵异车祸”之剧集,这其实也就是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不理解所作的一种探讨。笔者以为,央视此举并非宣扬鬼怪之说的迷信。退一步说,鬼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正如神话传说一样,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研究神话,不一定都信神,研究鬼文化也不一定都信鬼。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科学探索和封建迷信的关系。自然界仍存在诸多不解之迷,人们对有关现象不理解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为人民服务。央视灵异视频的播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们对抵制鬼怪、破除迷信的一种期待和突破。
犹如央视所播节目,以及各种有关鬼怪传说的影视剧集,其实在香港和很多国外电视台已是累见不鲜的了。为什么他们能坦然接受我们就会感到不适呢?笔者以为,这其中,除了有来自中国鬼文化那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有关鬼怪的媒体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左右,另外,央视所播灵异视频未能对观众作一正确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香港电视台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央视在播出此类可能会引起观众反感或不适的节目之前,应该先对观众有个必要的提示。如香港电视台,它在播出一些灵异、血腥和暴力等限制级的节目时,往往会先给观众作一提醒,“以下播出内容可能会使你感到不适,请家长陪同或指导小孩观看”。如此,有了心理准备,也就可以选择不看或正确地观看了。其次,央视不该把诸如此类的剧集在黄金档播出。香港电视台在播出此类节目和属于限制级的影视剧时,一般都选在晚上10点以后的时段。此时,小孩大多已睡觉,也就不会由于小孩的参与而影响其心理了。另外,央视在节目的结尾,应该对所播出剧情有个比较合理的结语。如央视在播出灵异视频时,节目中提到“鬼”,“但让人不解的是,节目最后并没说明灵异事件的结果是什么,看后让人更害怕。”香港电视台在播出有关节目时,或者在节目的最后,一般都会善意地提醒人们“切勿模仿”,或者是有摈弃迷信之类的结语。笔者以为,央视对所播视频虽未能就科学探索方面作一具体而明确的表述,但是否可以就此作一引导性提示呢?如此,一方面,将更利于观众的心理接受;另一方面,也将使观众对科学探索有一正确的认识,而不至于走上鬼怪迷信的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