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4期│人生静思│《慈善》杂志发表殷东散文《无惧风雨的人生》
标签:
慈善杂志殷东散文无惧风雨的人生 |
分类: 文章发表 |



无惧风雨的人生
文/殷东
正值春夏交季的时节,大地生机勃勃,万物都在享受着一年中最为惬意的暖色:枝头上稚嫩的绿芽已变成碧绿的叶片,在轻风中悠然地舞动,南迁的鸟儿在林间忙碌地穿梭筑巢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在这充满活力的季节中,一则噩耗不幸传来。
小飞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走进了李兵的生活。自此,初为人父的李兵担起了那份责任,无私地将父爱倾注给了这个孩子,并给孩了取了个寄予希望的名字李健乐,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的病每年的介入治疗需要三四万元的费用,等长到十几岁还将做瓣膜移植手术,那时又要花几十万元,对于当时每月打工只有3000块钱的李兵来说着实捉襟见肘,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为了给乐乐筹集治疗费用,他除了向亲朋好友借钱之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挣稿费以维持。在乐乐病情加重期间需要大笔的治疗费用,李兵穷极思变,通过“轻松筹”众筹出版散文集《歌唱的蟋蟀》在网上售卖为孩了筹集治疗费用,并积极奔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请求医疗救助。同时,还申请社会慈善组织的资助,希望儿了的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在生活中,李兵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了的成长,并将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记录下 来。2016年,由李兵撰写的《萌儿趣事多》在《慈善》杂志、《资阳日报》先后刊发。文中讲述了孩子的病情,详细描写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天真幽默和超出年龄的懂事,并寄思了大妻两人对孩子的深切的期望。文章中,一家人满满的真爱和阵阵的心酸感动了很多读者。
在“书香天府”2015 年农民读书月活动组委会开展的“农家书屋?实现梦想”农民读书征文评选活动中,《萌儿趣事多》荣获二等奖。获奖后的一段时间里,乐乐总是欢笑着捧着那本刊载着这篇文章的报刊和获奖证书逢认识的人便说:“这是我爸爸写的,写的是我的故事!”灿烂的笑容在他天真的脸上绽放,纯洁得好像大雨过后蔚蓝天空那么清澈明亮。此刻,父亲就是他心中的高山,让他无比的骄傲;父亲就是他心中的明灯,点亮了他的希望,更是精神的源泉赋予了他力量。
孩了安详地走了,李兵用那份始终不渝的父爱陪孩子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而对社会各界帮助 和关心,李兵始终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在自身家境 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自己写作的特长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他真诚关心中小学生的成长,2022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在送走孩子短短十余天的时候,他应邀先后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宝华九年制学校、资阳市安岳县周礼中学为孩子们进行公益文学讲座。多年来,他先们在资阳市安岳县、成都市武侯区等10余所学校做公益文学讲座达60多次,悉心辅导中小学文学爱好者发表文章300余篇。他说:“孩子是祖 压的希望,希望孩子们都能通过不懈地努力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与李兵的结识源于2012年,那时的他刚刚就职于四川省慈善总会负责宣传工作。我当时正在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杂志工作,负责采集报道全国各地慈善组织的新闻,工作上的交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敬业和勒奋,每期杂志投稿量和稿件质量都是名列前茅,并连续三年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全国慈善系统优秀通讯员。
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召开全国慈善会系统宣传工作会议上我们第一次见了面,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上具有谦虚、热情、淳朴的品质。聊天中,他敞开了心扉,像是多年的老友娓娓道来:他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时候就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阅读,小学毕业时更是成为全县唯一作文满分的学生。但由于家境清贫,在高一仅读了一学期便辍学出门打工。他讪笑着说:“当时我可能太年轻了,也可能因为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都很顺利,在刚辍学后的那些日子里情绪一度非常失落,心里有不甘也有抱怨,但现实让我无法改变,此后的我沉浸在低落的情绪中与家人的交流也少得可怜,变得沉默寡言。”
“出门打工的那天早上天上沥沥地下着小雨凄凉而忧伤。第一次出远门,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路是什么样子的我都不知道,心情忐恶不安。父亲一直陪着我走了很远,一路上父亲除了几句叮嘱的话以外就很少说话,只是低着头默默地陪着我一路走着,在分别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父亲的眼中已经泛红,嘴角抖动了几下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最后却没有发出声音。那份心酸和对现实的无奈写满脸上。是啊,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呢?突然间这些日子压抑的心情一下子释怀了,也让我鼓起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此时,李兵的目光深邃而笃定。从他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不惧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之后的他辗转多地,当过工地小工、保安、代课老师、医院护工等,生活的艰辛没有让他颓废,而是让他在文学创作上汇集了更多激情,在打工期间他利用休息时间用他的笔记录下一段段富于情感的真实生活写照,并于2011年将多年来漂泊间写成的诗汇总,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文学作品《和一盏灯同居》。在与他的交流中让我感受到他对朋友的坦诚、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文学执着的热爱、对家人无比的牵挂。
慈善会的工作可能注定只是他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站,之后虽然离开了慈善系统,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也一直在关注着他的生活点滴。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他那无惧生活的困苦而点赞,为他创作的每一篇精美的文章而点赞,为他的无私的公益行动而点赞,为他对家人的关怀而点赞,更为他的励志事迹而点赞。
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安岳县第四届“最美家庭”“安岳好人”“资阳市优秀农民工”“四川省五好家庭”等荣誉,其励志事迹先后被武侯电视台、安岳电视台、资阳电视台、《资阳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精神文明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四川农村日报》《慈善》杂志报道。虽然他现在物质生活依然不富有,但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充满活力的,是阳光多彩的,是无惧风雨的!(原载2022年第4期《慈善》杂志双月刊“人生静思”栏目P56-5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