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而不是为了达到完美。一个孩子,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可是,大多数大人关注的是什么呢?是的,往往是那15%的缺点。
现在中考电子阅卷,老师们对书写也非常重视,假期布置了练字的作业,英语要求每天写一页,用四线三格本,小白一天里写了三四页。我在看他写的英语时,第一感觉就是写的非常不规范,告诉他写的不好,要求他找出样本对照着慢慢写,不要求快,一天写一页就可以。小白看看我,说“比以前有进步。”虽然我当时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他的进步表示了肯定。可这充分反应出一件事,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特别是我认为他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总是不断地在要求他,不断地在指出他的问题,而对他的进步丝毫没有给予关注,同时,关注的重点总是更多地放在那些不够好的事情上。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这一章的内容是我最迫切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便是孩子的不良行为,通过鼓励而非惩罚,也能够将其转向积极的方面,让孩子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面管教》第七章——有效地运用鼓励(节选)
1、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他们对于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抱有错误的信念。如果你能记住,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你在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时就会更有效。
2、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的。有时候,鼓励并不容易,因为大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3、在发生冲突的时刻,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回应。毫不奇怪,此时没有谁能够倾听。这不是一个教给孩子任何建设性的事情的好时间,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大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处理冲突。如果他们不处理,就是“让那个孩子得逞”了。这正是需要“积极的暂停”的一个原因——这样,大人和孩子才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之前冷静下来,并且感觉好起来(并接通他们的理性大脑)。
4、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5、改善,而不是完美。要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们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6、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并且让孩子、父母和老师都灰心丧气。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以及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们就会得到归属感,并且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
7、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你的孩子或学生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可是,大多数大人关注的是什么呢?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8、作出弥补是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当孩子们做出了什么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给他们一个机会做一些能让被他们冒犯的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作为弥补。比如,让一个在教室门上乱画的孩子帮助给门刷油漆来做出弥补。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它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帮助他人时,会对自己感觉更好。以非惩罚性的方式让孩子们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孩子们经历了一个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改正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的机会。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孩子们因此知道了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让人痛心的是,有些大人认为,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比做出弥补并体验到那种能激励他们停止不良行为的鼓励更为重要。实际上,这些人大都错误地相信,帮助一个孩子感觉好起来就是在奖赏其不良行为,并且会鼓励孩子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当孩子受到鼓励做出弥补时人,他们并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他们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分清鼓励与赞扬,要给予鼓励而不是赞扬。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如果你对要对孩子说的话是赞扬还是鼓励感到困惑,想想下面的问题可能会有帮助:
(1)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2)我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3)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观点?
(4)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最后一个问题尤其有帮助,我们对朋友说的话通常都能符合鼓励的要点。
10、大人们往往期待孩子们去完成那些未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这种情形在家里比在学校里更为普遍。父母们可能指望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但从来不教孩子怎样收拾。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花时间训练孩子能消除这些误区。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做得达到你的满意。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而且,要记住,你想让他们做的事,不见得就是他们认为“优先重要”的事,除非等到他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鼓励与赞扬之间的不同
|
赞扬
|
鼓励
|
词典里的定义
|
1、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
2、美化,尤其是通过将完美归因于被赞扬的人
3、表示认可
|
1、鼓起对方的勇气
2、激励,促进
|
指向
|
做事的人:“好丫头。”
|
行为:“干得好。”
|
认可
|
只针对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你做得正确。”
|
努力以及改进:“你尽了力。”或者“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
|
态度
|
摆架子,操纵性的:“我喜欢苏姬坐着的姿势。“
|
尊重的、欣赏的:“谁可以让我看看我们现在该怎么坐?“
|
“我……”式句
|
评价式的:“我喜欢你的做法。“
|
自我指向:“我感谢你的合作。“
|
最常用于的对象
|
孩子们:“你真是个好丫头。“
|
成年人:“谢谢你的帮助。“
|
例子
|
剥夺人的自我成就:“我为你得了个A而骄傲。“
|
承认对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责任感:“那个A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
|
导致
|
孩子们为他人而改变: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
|
孩子们为自己而改变:内省。
|
控制点
|
外在的:“别人会怎么想?“
|
内在的:“我是怎么想的?“
|
教给孩子
|
该想什么。
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
如何想。
自我评价。
|
目的
|
遵从:“你做得正确。“
|
理解:“你想到了、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
|
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
当得到他人的认可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
觉得自己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
|
长期效果
|
依赖于他人。
|
自信,自立。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