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香港问路:港人亦成风景的一种

(2010-12-08 10:15:35)
标签:

旅游

   

http://s15/middle/4bd2afb9g96dce7db07ce&690    一生中去过两次香港,一次是2005年11月初,因为笔者当时做《生活周刊》“乐视”眼镜专版的缘故,受香港贸发局邀请,与沪上另一位媒体的主编共赴香港观瞻。今年11月初赴港,乃结发之妻50大寿生日,赴港购表,以示心意。

    两次赴港,印象深刻,感觉一样:香港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天堂。在游览了维多利亚港湾海水之清澈,山顶风光之秀丽,港岛风土之灵性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香港处处闪耀人性光辉的人杰了。

    香港把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制度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在这人口超700万、面积仅1104平方公里,市中心每天堵车的香港,有序的车流和无声的驾驶,与内地随意的变道和乱按喇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人带路

    记得第一次去香港,因为是拿了飞机票自己单飞,在参观完世界眼镜博览会后,想去位于港岛的太平山顶广场,浏览一下整个香港的全景风貌,尤其是维多利亚港美丽海景。

    下午,乘地铁到中环出站,步行于兰桂芳。初来乍到,碰到问题习惯多问的我,为避免走错路,见一年过七旬老伯,寻问何处搭乘山顶缆车总站之路。谁料想,老伯精神抖擞,一身运动服打扮,见我有求则马上必应道:从这里走过去要过几条马路,转几个弯。反正我也是散散步,不如陪你一起走过去。

    一路随老伯步行,一路拉起家常,当老伯得知我是上海人时,他一脸的亲切溢于言表。原来老伯也是上海人,来香港定居已50多年了。

    一刻钟光景到了山顶缆车总站,我特意买了两瓶饮料分给老伯一瓶。老伯说什么也不要,我硬塞在他手中并鞠了个躬,老伯才勉强收下。

    香港老伯如此热情相助,是我不曾料想到的。在乘坐山顶缆车上太平山顶的路上,眼前景色混沌,满脑则是老伯的背影。

    难怪香港马路上见不到举牌问路收钱者,因为人人都是义务领路人。回沪后,每当谈及港人,我都会传颂香港老伯的引路之事。此后,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复制香港老伯的一言一行。

 

乘车寻路

    此次随旅行社四日游,有两天可自由行。于是,看地图乘车购物,免不了又要寻人问路。

    听导游说,香港的路许多是单行道,既要记住出发时的上车地点和车号,也要记住回来时的下车地点和车号,因为同一线路车号末尾常常标有A、B字样。

    第二天集体旅游回来的当天晚上已是10点光景,我从宾馆住处下来,到大门口的车站旁寻找乘车线路。因为宾馆地处郊区,夜深人静四周行人稀少。我询问站台旁的一位小青年,如何来回乘车去金钟站太古广场。小青年朝马路对面指点了一下,我视而欲挪步前往,但心中无底依旧茫然不知,毕竟是单行线来回,要找两个不同的上下车站点。

    只见站台上的小青年回头看了一下身后,确认所乘公交车还未来,迅速小跑过来领我到前面一个十字路口进行了一番描述,见我明白了一切,小青年方匆匆而回等车回家。

    第二天乘公交车,记得导游提醒,乘车准备好零钱,多给了不找零。我对妻子说,到金钟站太古广场每人要4块7,我们每人都准备好五块港币吧,以后凡乘车,一律给整数,也算是为香港做点小小贡献。

    上了车坐了五六站路后,不知金钟站太古广场还有几站才到,习惯问路最怕乘车过头的我又赶紧问身旁的一位年轻女士,该女士也不知还有几站才到金钟站太古广场,她对身边的老公轻声嘀咕了几句,男士便离席走到车头前的驾驶员旁询问一番后,再走过来告诉我:还有两站就到了。

    看到港人对求助者如此认真相助的精神,我内心又是一阵感激,不知如何表达。独自无语而思,一直到金钟站下车,我回过头来再表谢意,也就仅此而已了。

 http://s7/middle/4bd2afb9g96dce6a9e6c6&690

手机探路

    本次赴港旅行购物,给我和妻子最最难忘的,要数三位小青年为了帮我们寻找店家而用手机探路的一幕了。

    当天傍晚,我和妻子提着大包小包来到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妻子想起去年来此地购物时,附近马路上有某奢侈品牌店,里面出售的商品比上海同类店的品种多且款式新,欲再次搜店。

    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在大商场门口,三位年近三十的男青年聚在一家office底楼大门口在谈事。我上前询问其中一位男青年,某品牌专卖店开在附近马路什么地方?男青年一时语失,不知附近有此品牌专卖店,他询问起其他两位朋友是否听说过,答案均是不知所云。“有了,我打电话问一下。”男青年一番询问,电话里也没有找到登记有此店。正当我们带着遗憾准备离去时,男青年安慰我们说,我再帮你们找找看,语气里充满着歉意,好象有不给我们找到正确答案势不罢休之意。

    男青年用手机上网查询,查看了几个网页后终于找到了该品牌店线索。他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往前走两条马路,左转,在一家大的酒店转弯角底楼旁就是的。我们一再谢过后高高兴兴地冒着蒙蒙细雨前往探店。

    到了大酒店门口就是找不到想要的品牌店。无奈,只得在铜锣湾大商场内转悠。突然,一个熟悉的知名品牌跳入眼帘。“找到了,快过来看。”我拉着妻子的手一阵兴奋。妻子上前问该品牌营业员:“你们不是在附近有专卖店吗?”“我们专卖店今年初拆掉了,搬到九龙那边去了”。是啊,怪不得三个男青年这么难找。

    在内地,有些青年人舍不得打电话给别人,总希冀别人打电话给自己,为的是节约手机通话费。香港人打电话也要付费,他们为了我们的需求,又是打电话又是上网查询,这是我不敢想象的。香港人自然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一路感慨,一路思索,回沪后天天难忘此事,工作中时时满脑此景。对香港人仅仅是脱帽敬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骨鲠在喉,不写不快,一气呵成,杀青此文,也算是给港人的一份回礼。

http://s10/middle/4bd2afb9g96dce733303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