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战争即大战争(6,7,8) by 李清晨
(2014-10-04 22:45:03)
标签:
健康 |
分类: 出书 |
(6)
微战争系列到了第三部,作者的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经过前面两部的九曲回环大开大合之后,收宫的部分一反常规地进入了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叙事频调,但反而更显余韵悠长。对于年轻一些的读者来说,疟疾似乎已经是一个陌生的疾病,但对中国南方那些上了岁数的中国人来说,“打摆子”大概是他们劫后余生之后难以磨灭的恐怖记忆。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在今天,疟疾仍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以感染的人口比例计,疟疾在传染病里排名第一。
这一古老的疾病很可能在50万年前就在人间肆虐,非但一直参与着人类的历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人类的基因,参与了人类的进化。于是帝国兴衰城邦易主,人类的大迁徙,无不被这个疟原虫打上或深或浅的烙印,原来我们自以为所熟知的人类历史,一直有我们所不知的隐秘的一面——关于疾病对重大历史进程的影响,至少我们所学过的教科书里甚少提及——偶有涉及也是轻描淡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虎子这个系列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我们的历史观,如果不是颠覆的话。
疟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历史,抗击疟疾的过程中,又开启了医学史重要的篇章,奎宁的出现第一次使治愈疾病成为一种可能,青蒿素在极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脱颖而出,又使中国这个一度对现代医学几无建树的古老国家也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我本以为这部分作者一定会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医学史上这一闪光的一页,不料,作者却非常收敛地只写了不到4页的篇幅。青蒿素的研发史,有些细节上还有争议,在网上一度出现过对屠呦呦的负面说法,据说这一场笔墨官司仍在继续。这也许是作者不愿意在这里发挥其擅长科研八卦的原因?亦或是作者的激情只能被一个人点燃,那个人当然是伍连德。
青蒿素的意外出现本来是人类扼住疟疾的一个大好机会,可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人类错失良机,另一方面,疫苗研发曙光未现,通过DDT的灭蚊之举又毁誉参半,作者在层层铺垫了种种希望之后,出其不意地给所有的读者又来了当头一棒:人类与疟疾的战争尚需从头来过。
(7)
正当读者沉浸在书中构建的疾病影响历史的严肃思考中时,作者还会出其不意幽上一默,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在对决艾滋病这一部分,科学家为了追逐HIV的源头,需要取得黑猩猩的样品,可在动物保护时代又不能伤伤害黑猩猩,那么捡黑猩猩的粪总不会伤害到它们吧?结果一群非洲丛林谈写着追踪1000多头黑猩猩的粪便采齐了样品,让科学家发现了病毒的痕迹,黑猩猩却迷路了——人家向来靠拉屎做路标的,现在没等风干就不见了,原来这些探险者都是趁热乎收集的哦。寻找治疗药物的时候,人们发现一种中医用来催产的天花粉可能有抑制HIV的作用,还没等提纯成功,就有人跑到中国江南地区把天花粉收购一空,装船运到美国藏起来,准备发财,结果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天花粉的有效成分,毫无临床使用价值,于是这个精明的投机者赔的好惨。
这部分作者梳理了发现HIV的过程及预防治疗方面人类已取得的成绩。我以前强调过一个100%避孕套原则,即在非生育后代为目的的性行为中,无论何时何地跟何人何性别何物种的性行为均应戴避孕套。我认为这必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防控艾滋病的手段,但现实世界并非由足够理性的人群构成,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调查表明,我的想法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根据在美国的调查,一个人对避孕套的使用率和其拥有性伙伴的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希望滥交的人通过使用避孕套来预防艾滋病的思路不一定行得通。”这真是比较让我意外,因为我过去一直天真的以为越是性活动丰富多彩的人才会越严格地使用避孕套呢,难道他们意识不到云雨之际潜在的风险么?
在中国防控艾滋病的早期历史中,作者本人也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生逢其时人尽其才,有这样的青春,是何等的自豪。但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总觉得作者在这一部分欲言又止。措辞十分谨慎,很希望将来作者能够就中国防控艾滋病方面有佳作问世,将言犹未尽的部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我想,那也一定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一部分最后的标题是落后愚昧才是祸根,无论饮食或是别的行为方面,人类真的需要作出改变了。
(8)
对决流感的部分,其实是一个末日预言,这部分的第一个标题就是“末日的开始”, 从1918年那次令今人谈之色变的大流感,到近期的几次猪流感禽流感,作者闪回穿插着科学家们的探索与无畏,病毒的狡诈与凶残,人类政策方面的正误得失。当年的大流感在全球造成5千万到1亿的死亡人数,如果类似的瘟疫在来一次,全球的死亡人数会在1.8亿到3.7亿之间,这样恐怖的事情真的会发生么?有学者回答道:迟早。
微战争即大战争,虽然人类在与微生物的对决当中胜算渺茫,但我们从未打算屈服,只要人类一息尚存,这一战争就不会结束,面对杀机四伏危险重重的自然界,我们誓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