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输液与抗生素滥用(4)

(2013-03-11 22:52:19)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生活
在医生和病人之外,还有官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和代表官方形象的专家们。过去不算,近年来,官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明确表态了,比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于2010年底的那个被广为转载的在人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国的专家们也反复强调过度输液的问题。

但是,尽管官方的态度很强大,医院和病人还是照旧该怎么输液就怎么输液。是中国的事情难办吗?

和其他健康问题一样,官方觉得他这么一说,全国就一盘棋似地听了。请问在公信力低到没谱的今天可能吗?

美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曾几何是假医生横行假药泛滥,病人以人权为名以宪法为保障坚持自己随便吃药的权利,直到发生磺胺事件后,FDA才有权控制药。新中国建国后就没有走同样的道路,是因为有这个前车之鉴,但是是不是每件事都要有这种惨痛教训呀?

中国官方在输液问题上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知如何作为。官方专家惯于以职称压人,都是君子动手不动口,就拿黑花生的事,你说那村书记无知炒作,但那消息已经广为传播了,专家的反驳远不如当初报道的广度,从民众来说,大多数人只看了前者。如果也做一次试验,科学性的,证明他是错的,要比多少个专家背书有效得多。

在输液上,说来说去,为什么不做试验?

当日琴纳才出校门,遇事总爱写信向老师亨特请教。亨特的回答永远是:问什么问?做实验去!

许多年后,当用牛痘来预防人痘的念头出现在脑海时,琴纳想起老师的这句话,这才有牛痘苗,我们中的半数人才能存在在这个星球上。

在辩论一件事的时候,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用实验用事实做裁决?

即便是专家,也不一定说的对,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算专家吧,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是仅有的四名双料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其他三人是玛丽•居里(Marie Curie),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这四个人中只有他两次都是单独拿奖,他的话应该正确吧。

此四人中,论数量,鲍林第一,因为只有他是两次都是独拿,论质量,则是一次独拿一次分享的居里夫人第一,因为她拿的是化学奖和物理奖,其次是一次独拿一次分享化学奖的桑格,然后是两次分享物理奖的巴丁,最后才是鲍林,因为那个和平奖是个半拉子笑话。

但是,如果论终身成就,那三位都赶不上鲍林,他被《新科学家》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20位科学家之一,20世纪只有两人上榜,另外一位是爱因斯坦。鲍林又被誉为一千年来四大脑袋之一,其余三位是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

鲍林在医学上也颇有造诣,他认为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甚至流感,还能治肿瘤,推动口服和静脉点滴维生素C预防感冒治疗肿瘤的疗法。看看,这可是点滴界的大腕呀。1970年鲍林出书宣传维生素C的妙处,自己天天吃12克VC预防感冒,一旦觉得自己要感冒了,就吃40克。他这么一带头,多少百万人天天狂吃VC。

权威开口,有人拍马屁有人质疑,有两项相关试验,设计是一样的,一组人大剂量吃VC,一组吃什么都没有的假药品做双盲对照,然后统统把引起感冒的鼻病毒塞鼻子里去,结果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全得了感冒。

用不着鲍林开口,捍卫权威的马上跳出来:什么水平?鼻病毒上百种,VC能防的是特定的鼻病毒。

那就做实验吧。在纳瓦霍找了300名孩子每天服VC,另外再找300名给安慰片,结果发现服VC的组虽然一样得感冒,但得的是症状轻的感冒。大师的理论要修改一下,从预防改成减轻症状。但是其他科学家质疑这个实验计算感冒轻重的办法不对。

那就多做实验,又找来更多的孩子,再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发现VC毛用都没有。

这次鲍林忍不住了:你们那剂量太低。

哦,量不够。

继续实验。多伦多大学找了3500名志愿者,分八组,两组做对照,另外六组分别服用不同剂量的VC,从250毫克到8克,三个月后,发现VC的剂量和是否得感冒毫无关系。

美国第二大医院Mayo Clinic做到每天10克,同样和对照组毫无分别。

鲍林,你怎么看?

鲍林说出大多数中国医生和病人都爱听的话:你们给志愿者口服VC,应该静脉点滴VC才有效果。

大师果然是大师,但即便在点滴森林之称的中国,也不可能采取挂水的办法预防感冒呀。

就这样,维生素C预防感冒的说法被否定了。

点滴对感冒、流感是否有效也很容易验证,冬天那么多得感冒流感的,找家医院一部分打点滴,一部分不挂水,看看是否感冒消失得快、是否症状真的缓解。再做一组给抗生素、一组只给生理盐水的,看看抗生素有没有好处。

明白的专家认为这是明摆的,但理所当然的事也必须用实验来证明,做几次,国人的观点就会改变过来并且能举一反三,科学的逻辑思维就能慢慢建立起来。别的不说,仅点滴一项,每年就能拯救几十万条生命。

终于说到点滴为什么不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