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京虎子
京虎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699
  • 关注人气:9,6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餐式的网络时代

(2008-10-13 06:57:41)
标签:

it

分类: 也算学术

(信息时报 2008年10月12日 特约稿件)

 

      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白领阶层整天和电脑、网络打交道,连蓝领阶层也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和网络,更不要说像我这样的IT从业人员,我们的生活也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 

      说到网络时代,人们最爱提到中国的几亿网民。不仅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上网的人数也很多,正像下面这个图所显示的,亚洲网民占全球网民的40%,比北美洲网民多一倍多。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MNyimJVBErL-0ShiQjNDyMhWwENRd_0nWL7RA4xrZncx-S9QPMoDIWU8o6ETM2Hm

      但是,如果从占人口比例来说,根据下图的数字,不要说和北美的73.6%的人口上网率相比,亚洲的15.3%人口上网率在全球只比非洲强而已。这个数据说明,几亿网民的假象只是掩盖了中国还属于网络普及的初级阶段,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事实。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MNyimJVBErKqoDRzDZ01DIem2QIb256Z9VXz8jYfWBjibUoOUQ9BuOH60NAFmCGK

      不仅在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上,在网络的使用上,中国的网络正处于一种快餐式的状态。就像洋快餐在中国大行其道一样,网络这种先兴起于海外的东西在中国变成了一种精神快餐,在很多方面,它的副作用甚至超过了它的正面效应。

 

      网络虽然看起来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东西,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和信件、电话、传真、报刊、电视等东西一样,属于人类的交流手段。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交流工具的进一步进步,它的最大的作用依旧是其工具性,并没有造成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更不应该导致文化的变异。然而在中国,互联网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健康的一面。

 

      就拿网民绝对人数最多的中国和网民相对比例最高的美国相比,美国人上网以使用为主,他们的生活和网络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网络替代了传统的方式,让他们的生活比过去更为方便。无论是上网购物、上网付各种账单,还是上网获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流,都侧重于和个人或者家庭生活相关之处,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使美国人的生活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然而在中国,互联网这种工具效应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使用方面把互联网视为生活工具的比例还很低,更多地侧重于娱乐和文化方面,也就是偏重于互联网的精神作用。

 

      无庸讳言,互联网的出现对丰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效应并没有转换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反而造成文化素质的下降,其原因就是互联网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快餐。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巨大,由于网络搜索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无限的信息,今天的网民一天所接受的信息量比过去的人们一生所接受的信息量都要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这个概念有很强的误导效果,让人们觉得处于一个信息的海洋中,大脑可以非常聪明地选择最佳的信息,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面对大量的信息,大脑是处以一种被动的盲目状态,就像我们走进餐馆吃自助餐一样,满眼的美味佳肴,可是吃完第一盘后,剩下的只不过起到对得起饭钱的精神安慰作用罢了。被信息包围的网民们,往往也只不过接受了些含金量很低的信息,然后大脑就处于对信息的休眠状态。但人们在主观上还认为应该不断地接收信息,于是便没完没了地上网,直到不同程度地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

 

      对网络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以致于医生给抑郁症病人开出的处方包括不要上网看新闻,因为网络上的新闻为了吸引眼球,不是暴力就是耸人听闻加上灾难,对人的精神起到极大的压抑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种被动的依赖式的信息接受方式对我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即便是能够承受住种种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流连忘返于互联网,同样不能逃避精神快餐。首先,互联网是自由的,这个自由的含义中包括它的庞大的信息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垃圾,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不正确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和不健康的。那些有用的、健康的、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被掩埋在铺天盖地的垃圾之中,所以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大多数是不应该接受的垃圾。

 

      面对无边的信息无所适从了吧,有人为你解决这个问题。订阅也好,网站的推荐也好,让你能够接收精华信息。但是这种被人为筛选出的信息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同样垃圾居多。筛选的根据是点击率而不是是否实用。比如一篇呼吁不要吃垃圾食品的文章的点击率肯定比不过某位急于成名或者轻微弱智者露一回眉毛嘴巴,那种捕风捉影的八卦肯定会压倒苦口婆心让大家量入为出的劝告。

 

      不看他提供的,自己去找,搜索引擎给了我们网上飞翔的翅膀。可是做搜索的也要挣钱,搜索出来的排名有奥秘,换句话说,还是他帮你过滤了一回,我们还是像北京鸭一样被用一个大漏斗在死命地填着。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网络管制。

 

      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传统传媒那种说教式的单向信息传送的模式,从长远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巨大的好处。但是我们还处以这种网络时代的开始,就像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药物出现之后,他们的副作用会慢慢出现一样,我们正在经历着互联网的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思考。

 

      人的大脑不是复印机,也不是一个机械地存储信息的大硬盘,而是要吸收和消化信息,将其中有用有益的内容转化成脑神经单元内的化学成分和信号,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智慧。人的智慧靠得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但有智慧的人绝不是那张可以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以后几百位的记忆能人,而是能够把接收到的信息总结升华,能够举一反三的人。只有会思考的人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因为网络的存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变成浏览式的。正因为网上有读不尽的信息,所以人们在阅读时通常采用一目十行的办法,对信息不再有珍惜的心理,因此就不能很好地消化信息,不能很好地根据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而是一味地快速阅读,只求信息量而不求思想上的收获。来自网络上大量的无用的信息,使得网民们的大脑穷于应付,经年累月被垃圾信息所充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下降,在高度依赖网络信息的同时,变成不善思考的精神懒汉。

 

      中美互联网使用的另外一大区别是网络写作上,美国人的网络写作属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出版物依旧以纸媒为主。而中国人的网络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一是为了出版,二是为了炒作。中国的出版行业和网络写作结合的非常紧密,畅销书中大多数先火于网上,然后成书出版,很多的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是先在网上写作,获得肯定后和出版单位签约出版,成为一种很固定的模式,也给了非专业写手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对于出版单位来说,互联网是他们寻找优秀作品的重要来源。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出书周期大大缩短。近年来全国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对于读者来说,无论是上网阅读还是购买书籍,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一点是中国互联网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网络使用优于美国的一大特点。

 

      网络写作从本质上和传统写作是一样的,起码作品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做到开卷有益。但是,受市场的影响,现在网络写作变成了文化快餐,作品越来越多,能读的却越来越少。作品越来越屈服于市场,而出版市场越来越媚俗,畅销作品中很难发现优秀的作品。

 

      出版的书越来越多,但图书市场却越来越萎缩,这不能不视为网络的影响。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让人们在思维上变得浮躁起来。出版业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只好迁就这种情况,于是大批的只能随便翻上一翻的书籍充斥图书市场。

 

      上述这种趋势又和炒作结合起来,炒作是中国社会和文化之中最为庸俗的现象。在美国只有好莱坞的过气人物才炒作,而在中国,文化界到处都是炒作,互联网的普及给各式炒作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场所,使其已经到了社会毒瘤的地步。

 

      从文化的角度,网络应该提供双向式的交流平台,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让每个网民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其文化价值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但是,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而且背道而驰,庸俗过度。这并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应该如何文明上网、如何管制网络的问题,而是应该把互联网的快餐成分去除掉,就像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样,树立健康的上网习惯。让互联网成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互联网霸占我们的生活。慢阅读,勤思考,从电脑前站起来、走出去,让我们的大脑重新被我们自己而不是被网络所支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