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2018-06-11 17:16:15)
标签:

民族博物馆

天穆

大运河

穆森

魏积良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我生长在运河畔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回族聚集区,但从事文保工作后几乎没有太多关注和交集。不久前,老区委副书记、政协主席魏积良邀请我回老村看看,为文化建设把把关。一见面,他的一句:“你也是天穆人吧?我们老了,你应该多支持支持这里的工作。这件事,也算不情之请,我个人和他们都希望求助你来做。”深深的打动了我,也“刺激”了我。

        扪心自问,我对天穆感情极深,但潜意识里总认为这里已无可为。如今才知,整体改造中,在本地众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居然将建设一座博物馆纳入了配套设施。征集文献、实物、口述和编写文史资料,比整体拆迁改造启动得更早,“我们是想让孩子们日后可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生活”。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目前,征集工作已经已经准备收尾,大家出现了迷茫或者说是瓶颈,不知如何定位,未来如何走?请教了一些专家后,初步定名为“天穆民俗博物馆”。对此,我提出了修改意见,要以开放的姿态规划一座民族博物馆,而不是民俗,不仅是本村配套,要面向社会开放。当即就达成共识。

        回族是个开放的民族,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下总让人感觉是熟悉也又神秘。天穆在全国回族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已成为回族的代名词。围绕运河、回族、天穆,通过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讲清自己历史,自己的生活,也是梳理民族团结和交流融合的历史展现回族的开放,在全国不仅有示范意义,更有现实意义。作为天穆人,又是文博人,我会无条件支持。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上周末,老主席又约我回到“母校”,送了一批他这些年所著所编的书,浓浓乡情,感人至深。我曾就读于天穆民族小学,现已合并入天穆小学,虽然是第一次来,但这里毕竟是“母校”。 由于这两年一直在全国推动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文化遗产课堂,所以对这方面格外关注。天穆小学立足民族文化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如天穆地区回族花毽,还公开出版了教材,制作成学校特色文创作品,难能可贵,值得关注。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建设一座民族博物馆

    魏主席是教师出身,历任统战部长、政法书记、区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一直保持着的文化情怀,笔耕不辍。最值得称赞和令人感动的是,在任政协主席的近十年间,他大力支持文史资料工作,口述史、田野调查相结合,实现了北辰区文史资料首次出版专题专辑,如《北运河》、《北辰人物》、《北辰文物》,退休后还坚持有始有终的完成了《天穆村回族史略合集》。“我任内开着车将散落的全区的碑刻进行了调研,各部门都不要,那我们政协就先将此集中保存起来。”这些工作,放在今天大运河文化带视角下,无疑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向这样的老领导致敬!

    上次看了近几年征集的实物,这次又看了魏主席这些扎实的文史资料,民族博物馆的基础已经成形。近期,为配合推动此项工作,我会牵头召开专家会,参与规划建设,鼓与呼。因为,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一群深爱热土的人们,我愿加入他们,留住乡愁。

                                          穆森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