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前,故宫博物院为一位普通的河南农民开了追思会,九十六高龄的谢辰生先生、单霁翔院长、郑欣淼院长、顾玉才副局长与逝者家属一起缅怀逝者何刚。曾经,何刚的义无反顾,感动了故宫。如今,故宫的有情有义,感动了全社会。

1985年,这位家境贫寒的农民在自家挖出19件元朝珍贵银器后,拒绝文物贩子“一麻袋钱”的诱惑,不顾身边人的不理解,毅然决然将文物全部上交给故宫。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伟大的平凡者,两任妻子病故,父母患病,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从不后悔自己的主动上交。今年5月30日,何刚在工程事故中遇难,家中仍拖着外债累累。
为此,故宫将何刚的上交行为定为“捐赠”,将他的名字写入“景仁榜”。当初,何刚送文物进京,故宫奖励给了八千元和1千元路费。后来面对何刚所面临的生活困难,故宫又两次资助。追思会上,故宫博物院决定再次向他的家属提供10万元的困难补助。何刚的儿子说,父亲的捐献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献文物而后悔。他将铭记父亲的教诲,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果现在再挖出来东西,我们仍然会像父亲那样交给国家。”

文物属于国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当前,物欲横流,媒体大肆宣扬文物等于人民币的时代,何刚们的举措显得空谷足音,但这才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捐赠者,无论是平凡的何刚,还是赫赫有名的张伯驹、徐悲鸿、孙瀛洲、郑振铎等等。两年前,《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刚开始出版时,却面临经费困难,举步维艰,这件事的发起者,也是全集主编的谢辰生先生就发出:“要是没钱从我这儿拿”的铿锵之声!
相比之下,今日很多所谓的“收藏家”却的就是这份操守和情怀,所以才助长了社会乱象。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召开民间合法收藏座谈会,陕西省公安厅刑侦局局长吴仲飞就针对目前民间文物收藏存在的问题,援引他们在办理文物案件中大量涉案文物流入私营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的实际案例,在发言中就文物收藏应以国家为主、民间收藏为补充,要规范、限制民间收藏,对私营博物馆要从严格申报、审批、年检等方面加强管理。
穆森 2017年6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