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吉祥年也。鸡年说鸡,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的故宫日历展示了三百余件以鸡为题的馆藏文物。其中跨越两宋的宫廷画家李迪之《鸡雏待饲图》,历经千年,辗转众多藏家之手,被誉为“神品”!清初再次入藏内府,因深受乾隆帝之喜爱,名声大噪,从此再未出宫。
这幅作于“庆元丁巳”(1197年)的小品是画家晚年洗尽铅华之笔,构图极简,用意颇深。两只雏鸡一卧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凝神远望,期盼“母亲”觅食归来之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为表示对此画的喜爱,乾隆皇帝御笔潜心临摹,又书长题,从帝王角度阐释勤政爱民的治国之策。降旨摹刻多份,颁赐给各省督抚,以此告诫地方官员在处理政务时要“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同时,又命匠人将此制成缂丝条屏悬挂于宫中以自省,御题五言诗一首:“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场啄,谁怜空腹饥。展图一絜矩,触目切深思。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此外,一月的故宫日历中还收入了大量宫藏历代名家画鸡之作。对于书画,我是外行,只能挑几幅自己喜欢的与大家分享:

最早的是宋徽宗的《锦鸡芙蓉图轴》,该图以鸡比五德,尽显雍容华贵帝王之气。也有人怀疑,此为宫廷画家代笔,但既然有徽宗题诗,想必亦是满意之品。同是画锦鸡,元代王若水却画出了另一番意韵。他的《桃竹锦鸡图》,宁静致远,清新自然,开一代新风!

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雏鸡页,与李迪笔下的雏鸡有异曲同工之妙,灵动跃然纸上。若论生动,周之冕笔下的《竹石雄鸡图》,可谓将雄鸡的瞬间力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为了观察捕捉动态,特意在家中饲养禽鸟。其之用心良苦,今人难及!

八大山人画鸡,风格独特,将鸡之二目着为方形,可谓一笔点睛!海派大师任伯年的《桃花白鸡图》将传统技法,民间艺术与西画融为一体,展现奔跑之姿,警觉神情,令人拍案称绝!同时代的陆恢的《百菊雄鸡图》,表现雄鸡觅食,鸡肥景腴,没骨法出神入化!

齐白石擅画鸡,世所公认。殊不知,徐悲鸿除了画马,晚年也画了很多精品鸡图。《竹鸡图》是他在新加坡为国内赈灾办画展时,与韩槐准相识后为其乔迁之喜而作,并嘱郁达夫书题,文人之真性情也!
最后这一件是我的个人收藏贾文忠先生的全形拓《鸡年大吉》:
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备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相当于古人为保存文物全貌的“三维立体照”,在照相技术未普及前,它是保存器物影像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晚清民初大兴,还有补画的风气,朱梦庐、吴昌硕、陆恢、倪田、王雪涛等都有作品传世。遗憾的是,民国后几近失传。

该作品选择的拓模对象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青铜鸡柱头,距今3000多年,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以鸡为题材的青铜器。这件鸡造型的青铜柱头,站立在“门”字形方座上,引颈昂首,尾羽丰满,气宇轩昂,表现的是非家禽意义上的“鸡”,而是有更深沉的象征意义,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青铜鸡的造型意蕴表现了金鸡在引吭高歌、呼唤日出,带给人间无限光明,实际上启示着黎明的到来,标志着太阳,在中国古代太阳图中就绘有金鸡,以作太阳的象征,青铜鸡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目前青铜文物中最完美鸡形象。
“鸡年大吉”由文物学泰斗,95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题写,并配有其他金石学者题跋。贾文忠先生是当今全形拓的代表性人物,秉承家学,拜师全形拓名家傅大卣门下,后又曾向颖拓大师康殷讨教,潜心研习金石传拓技艺30多年。
雄鸡一唱天下白,借此再次恭祝大家鸡年大吉!
穆森丁酉年正月
于津门清真水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