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凤凰涅槃

标签:
文化电影乡土文化百鸟朝凤穆森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以来,口碑好票房平平。经历了制片人下跪求排片后,票房大幅上升。再次走进影院,观影更观人,默默落泪者有之,一脸木然亦有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佳作。平铺直叙的剧情,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黄土地、唢呐匠、高楼包围下的西城古城墙,城墙上吹着唢呐的乞讨者,唢呐王的坟墓和他孤独远去的背影,将坚守与无奈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文化抉择问题。几千年的乡土社会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冲击下面临解体重组,这曲《百鸟朝凤》正是吹给我们自己听的。文化的土壤没了,坚守者被赋予了悲剧的崇高。
今天我们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足够的文化认同感。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完成对传统的扬弃、传承和保护,尤其是对那些正处在社会变革前沿的民间“弱势群体”。自从我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艺术受到了重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将乡土文化腾笼换鸟式的请进城,成为供人瞻仰的标本。
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民间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是活跃的民间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民间社会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经济地位。即使已在城市扎根的传统戏曲曲艺,在越来越多的新娱乐形式的冲击下,也不同程度的面临着生存的困境,甚至出现走向低俗化和悲情化的趋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列入非遗名录的目的,应是引起社会重视,汇集更多资源,为传承发展服务。寻找乡愁乡,重塑乡规民约,从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角度纠正文化产业化等错误导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侵蚀,修复激活新的乡土社会基因。在转型中坚守,在融合中发展,在保护中发展。
费孝通先生在世纪之交就曾深刻地认识到:如何让有着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各民族,在这个经济和文化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他大声疾呼“文化自觉”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思想,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