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文化,敬畏遗产

标签:
文化文化遗产严复赡养严幼韵 |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
严幼韵,1905年9月27日生于天津,是著名实业家、老九章绸缎庄创始人严信厚的孙女,在天津入读中西女中。1925年毕业后,严幼韵考入沪江大学,后转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第一届女生。在校期间,因驾驶84号车牌汽车,谐音“爱的花”而闻名校园内外。1930年,新婚不久的严幼韵随夫杨光泩出使海外,开始了外交官夫人的生涯。1942年4月杨光泩在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任上,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马尼拉,杨光泩和七名中国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为国殉职。此后三年的时间里,严幼韵带领其他遇难官员的遗孀和孩子克服重重困难,在马尼拉顽强地生活,坚持到抗战胜利。1945年,严幼韵携三个女儿到美国,后进入联合国担任礼宾司官员,成为首批在联合国任职的华人女性。1958年,严幼韵与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结婚,为顾维钧营造了25年的幸福生活,现居纽约。
坐在会场,心生敬意。向远在海外的天津老乡严幼韵先生致敬,向以刘恒岳先生为首的为操持此活动奔波海内外的同仁致敬!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与文化名人是紧密相连,互为载体的。天津不缺文化资源,也不缺横贯历史、享誉全球的文化名人,唯独缺的是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态度。看看以往的媒体宣传,一谈到严幼韵先生纷纷冠以“上海”。这不是偶然现象,太多太多从天津走出去或在天津作出极大贡献的文化名人,在本土遭遇冷遇后,纷纷被“乾坤大挪移”般的弄到其他地方了。
两年前,我陪谢辰生先生到福州三坊七巷参加严复翰墨馆开馆仪式,看到严复300余件不同时期的手迹。除了震撼,更多是汗颜。严复在天津生活近20年,也是他人生的高峰。他之于天津的意义,甚至超过福州。然而,天津今天又留下多少实物?同样的,李叔同、梁启超、曹禺,我们的研究又如何?李叔同故居拆了,梁启超饮冰室空空如也。严复、赵元任等在津的足迹,更是一笔糊涂账。与其感叹天津的文化地位不受重视,不如反思我们对待文化的基本态度。与其说官方如何不重视文化,殊不知福州的严复翰墨馆其实是个人行为。
经常会有单位或媒体操持会议,讨论如何激活天津文化名人故居资源开发旅游等话题。有人在会上慷慨激昂大谈光辉历史,有人在会上痛心疾首感叹无人问津。听惯了,耳朵起了茧子,但就是看不到具体行动和成果。久而久之,这样的会,我亦不愿参加了,但有些问题还是要继续思考,尤其是自我反思与批判。我们对待自己城市的态度是否能更积极,更有责任感,更深入些。我曾参与过保护老九章绸缎庄旧址,但至今才知与严幼韵先生的关系。做研究搞保护,不能只求水过地皮湿,满腹牢骚不如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文化事业需要一步步扎实前行,最忌跃进。我们有些思维惯式要彻底检讨,首先就是文化建设与资金投入的关系。对待宝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要有赡养的义务和敬畏的态度。文化不是用来装点面门的摇钱树。文化伸手要钱不丢人,不给文化钱才丢人。前段时间为策划出版韩吉辰先生的《红楼寻梦水西庄》一书,我在整理周汝昌先生关于天津文化建设的部分新建,曾看到过这样的话:“天津人的毛病是把钱都浪费在虚热闹上……及主办点正经事,就穷了!”“旅游没有学术领路,必然会弄成一派俗气,不伦不类;学术没有‘钱’,也没法进行研究。” 周老之语,可谓一针见血!静而思之,我们这些文化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赡养、敬畏、研究!少做些为文化如何产业化、功利化、功能化出谋划策之事。
以上问题,官方有责,你我亦有责。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天的天津文化界确实在萎缩。自己的视野狭窄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931年,孟森先生在《独立评论》发表的《士大夫》一文中言道:“士大夫者以自然人为国负责,行事有权,败事有罪,无神圣之保障,为诛殛所可加者也。”
反思问题,要从自我批判开始。不忮不求,闻过则喜,从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