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吴澍先生惠赠的珍藏版《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感慨良多。在一片“盛世收藏”“全民淘宝”的喧嚣中,吴先生根据长期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不断发问《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铮铮之言,是良心,更是坚守!
没有文物的安全,何以中国?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领土,更有文化安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大起大落。从文物保护角度,最大破坏有两大潮流和历史时期:一是战争掠夺(1840年至1949年);二是利益驱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国人心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是根深蒂固的认识。而现实又如何呢?在“盛世收藏”的掩盖下,我们的文物安全在经济利益的促动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十几年前,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在《文物大国的忧患》和《再论文物大国的忧患》两篇文章中就曾大声疾呼:“我国文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据国家文物局的最新数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藏品约4500万件。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4165家。面对这个十年增长一倍的数字,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坦言,尽管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博物馆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藏品不足、展陈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等新问题也较为突出。
国外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从吴澍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一个大略的数据:美国现有博物馆8000座。仅1964年建立的美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文物就达1700多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达8000多万件,美国斯密森博物院系统收藏文物藏品甚至超过1亿件。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约2亿件。面对这组数据,我们还敢说自己是文物大国吗?
在国内想看外国珍贵文物展,简直是盼星盼月亮。偶尔碰到国际文化交流,能看到的也并非人家的顶级文物。而在外国,想看中国的顶级文物,简直是易如反掌。吴澍先生在书中披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国外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保守估计也要超过1700万件。面对这组尚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我们所谓的收藏盛世,到底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你不认!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昔日之大清,但我们的文物安全依旧堪忧!“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兴起一股寻宝热潮,中国成为很多西方淘宝者觊觎的宝地。与此同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项事业资金困难。向文物要效益,成了众目睽睽的‘盈利点’。”(《瞭望》2015年5月1日《扭转文物保护被动局面》)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以来,盗墓走私和各种破坏成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要想富,去盗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的顺口溜。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有些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对文物过度利用,甚至为建设旅游景区而损坏文物。盗窃、盗掘、走私文物等犯罪屡禁不止,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犯罪活动呈现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文物古迹长期处于无人守护状态,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文物安全压力极大。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201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痛心的说,几十吨重文物流出国门只需三天.“他们的交通工具和发掘工具极为发达,和我们文管所看库房的老头相比,有天壤之别。”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多起恶性残杀文物保管人员的案件。陕西一个盗墓嫌疑人刚被抓,同伙随即冲到派出所,把人抢走“文物系统没有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只能依靠相关部门。"
这些不断流失的珍贵文物,一旦走入西方拍卖市场,动辄数亿元再卖给中国人,同时又鼓舞着很多国人在疯狂的收藏。这无疑二次掠夺!!是洗钱,更是洗脏!!我们必须警惕!!!
因此,我们一直坚决反对把文物保护产业化,过度强调其经济价值的错误倾向。在很多电视鉴宝节目中,文物被赤裸裸的变成了“值多少钱?”如此带动下的全民收藏,不是保护,而是极大的破坏,掩护犯罪,最后经济受损的还是不明就里的藏家。
吴澍先生的《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是用生命写成的,揭露了很多此中门道。希望这次再版,能唤醒更多正在沉迷于“盛世收藏”和“全民淘宝”噩梦中人!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才是守护中国魂!
穆森 2015年5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