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级是否能拯救儿童影视发展困局?

(2015-02-15 15:39:10)
标签:

娱乐

儿童片

分级

穆森

影视发展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导语:在国内影视产量呈“井喷”状态的今天,儿童影视却成为“成人化”市场的另类,陷入高产量和低质量并行的困局中。由此带来的儿童影视内容“色情”、“暴力”等负面传播影响,使得民间机构推出了“儿童影视分级”标准。但这套标准的划分依据和可操作性却引来了质疑:分级是否是解决儿童影视发展困局的良方?

                                    分级是否能拯救儿童影视发展困局?

儿童影视民间分级,标准引质疑

“‘只要你当上了王后,还在乎这脚趾头干嘛,你想到哪儿去根本就不需要用脚了。’大女儿听了,觉得有道理,这傻姑娘忍着痛苦切掉了自己的大脚趾,勉强穿在脚上来到王子面前。”

上述文字引自《格林童话》的著名故事“灰姑娘”,可能很少有人能细致回忆起来,这则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童话,穿插着这样一段涉及“暴力内容”的描写。而如今,由这部童话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怕是必须在对原作“暴力”情节进行删减后方能放映给一定年龄的儿童。因为在民间新出炉的儿童影视分级规范中,《喜洋洋与灰太狼》因含有大量喜剧形式扮演的暴力行为而被划分为TV-7级,仅适合7岁以上儿童观看;另一热播动画片《熊出没》因包含粗俗的语气词和暴力行为,而被划分到“10岁以上观看群”里。

这一儿童影视的分级规范出自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于近日推出的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1.0版本)。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儿童影视剧将分为五级:TV-K(2-6岁)、TV-G(6-7岁)、TV-7(7-10岁)、TV-PG(10-14岁)、TV-14(14岁以上)。据陆宇斐描述,制定这套标准的原因在于当下儿童逐渐沦为“电视奴”,每日会花费5-8小时在电视机前;而在“唯票房”时代,片方更会将成人化的暴力内容加入到儿童影视中,以吸引这一群体的眼球。更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看了几年“喜羊羊”下来,已经开始拿家里的平底锅当“武器”乱舞,因为“儿童影视分级标准”的出现很及时。

由此看来,儿童影视分级标准诞生的前提是儿童易受荧幕呈现的内容干扰,而出现某些“成人化”的不得体的行为。但亦有人提出质疑:“《猫和老鼠》天天你追我打,难道就没有扮演暴力?这部动画片在美国定为父母可以放心让幼儿观看的节目。”在影评人麦客阿Q看来,这一“民间版”的分级制度由于标准不一,不具备科学性。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雷也对《人民眼光》记者阐述道:“将儿童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完全归因于儿童影视节目,未免太过‘高看’传媒的影响力。”王雷认为,虽然当前中国的儿童影视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凭借一些新闻报道里的“儿童暴力事件”就将这个社会现象归因于儿童影视所致,显然有失公允。

此外,在儿童影视分级标准的具体操作方面,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沈阳一电影公司业务经理表示:“民间影视分级”没有约束力,在市场运作上,可参考性也并不强。所以影院终端不会照此标准来执行。

                    分级是否能拯救儿童影视发展困局?

“分级”根源:儿童影视质量参差不齐

民间版的儿童影视分级标准没有相关的立法依据,因此从目前来看,该标准只适用于家长的认知普及层面。但由此引出的儿童影视质量问题,却值得关注。

记者经调查整理发现,当前我国儿童影视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低智化、山寨味成国内儿童影视内核,“对于儿童影视节目本身来说,品质始终是核心问题。”王雷对记者分析道,在王雷看来,当下很多儿童艺术的创作者首先把孩子当作“智商低一点的成人”来看待,他们并不了解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儿童节目,在制作全程,都邀请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专家进行深度参与。因此,王雷强调:“了解儿童心理,方能甄别那些如‘家暴’、‘危险器物’等切实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也才能制作出符合儿童影视分级标准的作品。”

“迎合低级搞笑趣味”、“价值观扭曲”或“过于说教”是文艺评论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谭旭东在采访中对当前儿童影视文艺作品的评价,谭旭东认为,导致国产儿童影视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儿童影视基本走基金和政府资助的渠道,不需要面向市场。这部分影视只消参与评奖即可,并不走近影院;第二,儿童影视制作专业化程度低,而高水平的编剧和演员又不常参与儿童影视制作。行业需求与实际供应成反比。

戏剧影视研究者穆森则从国内影视大环境“过度产业化”和“泛娱乐化”的背景出发,提出了“沉迷于市场快感的影视发展势必没有童年意识”的观点,穆森认为,国内受众在娱乐需求的驱使下,购买力不断被激发,从而促成了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的井喷。但事实上,我国影视产业的产量与质量成反比,逐利的市场不具备先天的道德感。在这种影视市场高度成人化的氛围下,儿童影视自然会被排斥于发展之外。

                       分级是否能拯救儿童影视发展困局?

先制作成熟的儿童片,再来谈分级

对于当下的儿童片市场状况以及家长对儿童影视制作内容的质疑,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分级”并不是儿童影视发展困局的首要解决之道。

在谭旭东看来,“儿童影视分级”或许会预先限制创作者的思维,使其在创作时花费大量时间考量是否“越界”而禁锢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创作者不可能把成年人的生活和儿童的生活完全隔离,他认为,要想避免家长所担心的“儿童影视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创作者可以用艺术手法来进行简化、淡化,但不至于分级。

穆森则提出:儿童影视分级”是建立在成熟的儿童片制作基础之上的。在没有大量合格儿童片存在的前提下,谈不上“分级”。从影视分级的专业角度来考量,儿童电影与儿童电视(动画片、儿童节目)也是有区别的。“幼儿是不适宜进电影院观影的,所以国外电影的分级一般以‘G级-老少皆宜’为最普通等级,进而才有儿童影视的专业分级。”穆森说道,“电视因为是大众传媒,所坚持的是大众审美原则,所以尺度和自由度要比电影小得多。因此,凡是在电视上播出的儿童片,内容都应该以‘老少皆宜’为主。”

穆森对记者强调:在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儿童片出现之前就建立分级制度,有可能会出现高等级片子过多,基础等级片子越发缺乏的尴尬局面。由此看来,“儿童影视分级”应是儿童影视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觉规范,而非解决当下发展困局的良药。

对于儿童影视困局的改进措施,王雷建议除创作者要对儿童教育有深入研究外,政府和媒介也应该发挥作用,探索建立公益性质的儿童影视播出平台,形成商业性与公益性儿童影视节目互补的局面。

谭旭东仍看中创作者在儿童影视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他强调儿童影视剧制作者一定要提高精品意识,不要为市场左右;另外,政府也可以设立儿童影视剧奖,鼓励优秀作品的出炉,扶持具有原创力和探索精神的作者。而对于儿童片创作的标准化问题,穆森认为,“建立儿童市场准入制,探索儿童电影院线”也不失为引领儿童影视走向专业化的助推剂。

结语:精品稀少的儿童影视市场为家长平添“负面传播”的困扰,但在未对儿童心理进行充分调研、未规整混乱的儿童影视市场之前而出台的“民间分级”标准,既没有市场操作性,也缺乏科学依据。对于当下的儿童片市场状况,“分级”并不是首要解决之道。唯有创作者提高“精品意识”、深入研究儿童心理配合政府部门对儿童影视的资助和政策鼓励,才能促进儿童影视行业的发展,也将促成“分级”为行业的自觉规范。

 

                 《人民眼光》专题61期(责编:李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忆弢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