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贝》热播谈电视剧的审美尺度
标签:
娱乐《宝贝》电视剧审美尺度大众化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电视剧《宝贝》首轮热播引起热议。从《蜗居》、《心术》到《宝贝》,六六的作品保持着一贯的用轻松表现犀利的风格。现代都市生活中,老龄化、家庭与婚姻、婚姻与生育这些敏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情感困惑。就和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引起共鸣和热议,产生社会效果,本身就是作品价值的体现。
电视剧是距离生活最近的艺术。既不同于文学作品,也区别于电影,对于观众来说,电视剧是毫无门槛、零距离的。换言之,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且有益(最起码是无害)是电视剧的生命。在评论赵宝刚的《北京青年》时,我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收视率代表了经济效益,争议和话题代表了社会效益,当下中国电视剧中能做到这二者兼有,应该不是很多。”电视剧坚持大众化,并不代表着平庸、琐碎、煽情,完全的快餐化,拒绝思考咀嚼。真正的大众化,应坚持三个近距离,即审美上贴近大众、故事上贴近生活、思想上贴近社会。因此,电视剧创作不仅仅是讲好一个故事(内容),还要注重讲什么故事(题材),怎样讲故事(结构),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启迪什么(主题)。这些要素决定着一部剧的风格。和电影一样,我们应该鼓励电视剧具有风格化,为大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作品。
艺术创作也是存在辩证法的。电视剧毕竟不同于电影,其风格化须建立在最大众化的审美基础上,不宜采用严苛的批判现实主义视角关照社会和自我。所以就有个尺度问题。还以六六的作品为例,早期的《蜗居》曾引起强烈争议,甚至一度停播。最大争议点是,这样的题材和内容是否适宜在电视剧中反映。几年后,六六的另一部力作《心术》依旧坚持了风格化倾向,坚持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但锋芒上收敛了,更加适宜于电视剧了,所以在社会反响上,共鸣大于争议了。
如何能既坚持风格化,又把握好这个尺度,最重要的标准还是在大众化上。如今,我们的传播媒体虽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电视剧的主要收视群体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如此,“老少通吃、妇孺皆宜”就成为了一条最通俗的尺子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市场。很多时候,创作者完全可以舍去“大众”而去制造些为特定群体解闷解压,或通过偶像包的纯娱乐剧和泡沫剧,同样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这些作品只要在价值观上是无害的,亦不是不可为之,但不能喧宾夺主,以市场的名义去替代大众化趋向。如今泛滥的穿越剧、雷人剧,虽然有市场,但根子上还是我们没提供给市场更优质的选择。
中国的叙事文艺向来是面向大众的,从接受美学角度上,在很大程度上,大众既是受益者,又是创造者。正如传统评书中的那段定场诗:“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道路是沧桑。”这完全可以引来当做电视剧的审美尺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