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当前话剧艺术发展的一点看法——读郑奇博文《开膛手杰克 赞!》有感

(2013-03-21 17:01:27)
标签:

文化

话剧

郑奇

事以诚

现实主义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真诚的文字是可以打动人的!老郑每演一部戏,还能坚持写工作笔记,每看一部戏,还能保持着写观戏笔记,而且不用电脑,都是手写。说真的,就凭这一点,我对你的认识多了一份严谨,多了一点敬佩。我以前有几大本观影笔记、观戏笔记、工作笔记,现在时而翻翻,感觉观点可能稚嫩,但心是真诚的。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对自己的职业心存敬畏,事以诚。

我一向要求自己,文责自负,尽量笔对着心。现在用电脑写作,不能说态度不认真,但留下的记忆远没有以往书写的文字那样刻骨铭心。前几天到人艺看戏,遇到几位朋友,他们提出想复排《青春禁忌游戏》,希望我提供当初的台督工作本。我爽快的答应了。回家后,找出那些本子,尤其看到自己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个字似乎都有温度,我忽然舍不得了。话题扯远了,《开膛手杰克赞》这部戏我没看过,但我完全同意你对现在一些小剧场话剧的看法。当初孟京辉热的时候,我也曾是拥踅,模仿着拍《恋爱中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热烈追捧着西方现代派的潮流。

但今天的我,对于话剧,已皈依现实主义,更愿意谈论中国话剧艺术体系的建设。于是之先生故去后,我在一篇文章中猛烈的高呼:“历史告诉我们,几代人百余年对中国话剧艺术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坚持不能丢,中国话剧必须具有大框架、大视野,必须坚持民族化审美倾向,必须坚持现实主义为主创作方法。”但是,我书桌上的常用书,依旧有《先锋戏剧档案》的位置,因为那时的小剧场,那时的戏,创作者是真诚的,欣赏者也是真诚的。那时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这些年,话剧多了,变味了。很多打着话剧旗号的演出,其实早已不是话剧,充其量就是一场舞台秀。这些年,我改行成了文化工作者,然而对待话剧的感情没有变。在讨论文化体制改革时,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呐喊:话剧不同于影视,更需要呵护和一个培育的过程,不能简单粗暴的将话剧产业化。今天令人堪忧的现状,原因来自多方面:剧院体制、创作环境、人员流失等,但根子出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投入上。市场只负责文化消费,有扼杀艺术的权力,没有培育艺术的义务。文化体制改革中要解决话剧的定位问题。各地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话剧院团是弱势,现在除了国话和北京人艺被保留在文化事业中,没有转制危险外,其他的都岌岌可危。最近一位作家郭文杰朋友写了一部新戏,征求大家意见。我看后说,这是一部规规矩矩的戏,一部向传统致敬的戏,我看到了《茶馆》和《上海屋檐下》的影子。他说我,看懂了他的戏。我觉得问题的根源不是懂不懂,而是为不为,各司其职,国家要善待话剧,从事话剧的人要敬畏话剧,看话剧的人才能懂你。在越来越多的演出中,我更多的选择看老戏,看现实主义的,看真诚的,看《家》、看《甲子园》、看焦晃的莎翁剧。包括京剧也一样,春节期间我只看裴艳玲先生恢复传统的《甲子四折》。文武兼备、昆乱不挡的传统魅力在裴艳玲身上体现出来。传统艺术,都有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是在继承后扬弃,还是扬弃后继承?裴先生多年来敢于向后看,其实正是向前走。艺术需要体验,没有掌握,空谈发展,是向钱看!

当然,这并不是排斥新的探索,但这一切的基础应是对传统的尊重,对话剧的基本艺术规律的敬畏。你的博文打动了我,我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可能未必正确,但最起码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我也希望,每一位从事话剧艺术的朋友们,都能是真诚的!

 

                                               2013年3月21日   穆森 一时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