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小品,还能走多远?

(2013-02-13 16:25:55)
标签:

文化

电视小品

赵本山

话剧

春晚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电视小品,还能走多远? 

           /穆森
              电视小品,还能走多远?

 

 赵本山今年再次缺席春晚,声称今后可能不再出现在小品舞台上。很多人就此唏嘘,电视小品会不会因赵本山的隐退而落寞呢?笔者观点恰相反,赵本山的隐退其实正折射出如今电视小品生存环境之艰难。

 在艺术门类中,小品内涵很广泛,佛经中有小品、散文有小品、美术作品甚至园林造景中也有小品。至于我们今天在电视上所欣赏的小品,最早是来源于话剧影视表演教学的课堂上。起初,这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表演、导演技巧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并不具备独立性。无实物小品、实物小品、观察人物小品等等,都是表演教学不同阶段的训练工具和考核标准。

 真正让小品从课堂走入千家万户,得益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但小品与电视相遇的时间,至少应前提到1962年。那一年的120日(农历腊月十五),由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举办的“笑的晚会”上,小品走进电视。

 1961年,随着三年困难时期逐渐进入尾声,北京电视台为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在新侨会议 上的讲话精神(19616月,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会后,中宣部、文化部根据周总理讲话精神,制定了《文艺八条》和《加强电影生产领导》等文件),决定制作一台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轻松一些的,贴近人民生活的“在电影院和剧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一场题为“笑的晚会”的节目(当时最著名的相声演员马三立和侯宝林都出现在晚会上),于当年的830日播出,获得好评如潮。于是,台里临时决定,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春节前再办一次“笑的晚会”。此时,文艺组的王扶林大胆提出将话剧课堂上的一些具有诙谐喜剧色彩的小品引进到晚会中来。由此,小品第一次走进了电视,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1962930日,第三次笑的晚会以国庆晚会的形式播出时,小品的数量已可以与相声并驾齐驱。但遗憾的是,由于时局的变化,“笑的晚会”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小品与电视的深度结合,也不得不戛然而止。

 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春节文艺晚会,小品才迎来了“第二春”。曾在第三次“笑的晚会”上大放异彩的的小品《吃鸡》,再一次走进电视,通过春晚让更多观众认识了小品。早期春晚的小品,如《吃鸡》、《买花生仁的姑娘》、《吃面条》、《胡椒面》等等,还明显带有话剧课堂的痕迹。但我们不能忽视,电视毕竟不是话剧教学课堂,一旦在春晚上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就意味着此小品非彼小品了。

 小品开始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的传播载体变了,内容和形式自然也要跟着变。小品以前的载体是课堂或一些小型剧场,演员只需利用合理的表演技巧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现在,则还需更加完整的戏剧结构,情境感更强。情节处理上要更凝练,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最重要的是类型上的改变,课堂上小品并非专指喜剧(喜剧的比例相对较低),走入电视后,小品几乎成了喜剧的代名词。因此,演员在表演上也要做适当调整,虽然是在舞台上表演,但由于面对的是镜头,表演尺度要尽量避免完全戏剧化,同时又不同于微相学的影视表演。

 随着春晚三十年,中国电视文艺三十年多年的迅猛发展,小品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一度成为综艺节目的重头戏,打开电视都是小品。电视科技越来越发达,电视舞台越来越绚丽,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观众的娱乐需求越来越高,小品在不断适应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为了追求舞台效果,越来越多的综合元素,如歌舞、戏曲、曲艺、杂耍等艺术形式被融入小品中。从此,电视小品与话剧小品的区别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的小品大赛,也从早期的话剧小品正是更名为电视小品。

 漫长的春天,无法规避寒冬。电视娱乐的发展太快了,越来越多的新综艺节目类型出现了,小品在电视中的出现率越来越低。时至今日,除了每年少数几台大型晚会外,电视台中已很少再有专门播放小品的节目。十年前,很多人都在担心,相声会受到小品冲击而濒临消亡。今天,我们忽然发现,相声的比例又提升上来了,小品却开始走下坡路。这里的主要原因还是载体。相声是从地头走进茶馆剧场,再走进电台,最后走进电视台和网络的,其有充分的进退空间。而如今的小品,从出生到成熟都是在电视舞台上的,已无处可退。

 演出市场缩水了,创作自然就更加难以为继。早期从话剧课堂移植过来的小品,都是演员自己创作。后期小品的综艺化则要求一个编导演的班底。但对创作人员来说,没有充足的市场,就没有回报。专业的小品作者越来越少,很多人转向写电视剧,甚至写一首歌的稿费也要高于一部小品。

 从演员方面看,小品也是没有独立性的。这些年,通过电视晚会让观众熟悉的那些所谓小品演员,如赵本山、赵丽蓉、陈佩斯、朱时茂、蔡明、黄宏等等,其实都是话剧、影视和戏曲曲艺演员出身。小品昌盛时,他们可以专门从事小品表演。小品衰落后,他们依旧可以利用现有的知名度回到自身的领域中去。

 由此,再去理解赵本山的归隐之意,可能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小品如果没有退路,就只能追着电视跑。小品要想再次迎来春天,艺术定位、艺术创作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话剧小品、电视小品乃至现在很多以舞台剧形式包装的脱口秀,群众文化中的小品创作和表演热情同样不能忽略。总之要放下身段,面向生活,思考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小品,让小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容身之处。

 

                                            2013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